2025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日照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迎来了一群肩负使命的青年。来自高校的实践团队深入烈士陵园与昔日战场,以“寻迹、考据、辑录”为方法,在时光的尘埃中,重新擦亮英雄的面容,让沉睡的历史发出振聋发聩的回响。
陵园深处,档案册页间的生命复活
日照烈士陵园松柏肃穆,实践团队驻点于此,展开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在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泛黄的烈士档案、带着岁月包浆的荣誉勋章、墨迹洇染的原始文件被一一请出库房。这不仅是资料的查阅,更是一次虔诚的“辑录”行动。
在“考据”精神的指引下,团队对陵园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访谈。一段段口述,如同散落的珠玉,队员们细致梳理、交叉印证,竭力拼凑出英烈们从投身革命洪流到壮烈捐躯的完整生命轨迹。张仁初,这位从日照走出的开国中将,其早期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的果敢与坚韧,在档案与口述的互证中愈发清晰;而更多如普通战士李明浩般的无名英雄形象,也在团队的钩沉中,从模糊的背景走向鲜活的前台——他如何告别新婚妻子奔赴战场,又如何在某次惨烈阻击战中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寻迹”其踪,“辑录”其史,“考据”其真,五位英烈的生平在团队的案头逐渐丰满,附以史料影印与清晰的时间轴线,即将汇编成册,成为不可磨灭的证言。
图为日照烈士陵园 冯新越供图
硝烟散处,田野考据里的战史重光
足迹踏出陵园,迈向日照广袤乡野与山峦间的抗战遗迹。在安东卫保卫战旧址,残存的防御工事与弹痕累累的墙壁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团队运用“考据”之法,结合地方志记载与在当地民间发现的泛黄文书、族谱,试图还原这场关键战役的部署细节。队员们实地测绘、拍摄记录(“寻迹”),与村中老者攀谈,搜集散轶的战场记忆(“辑录”)。考证显示,此役虽伤亡重大,却成功阻滞了日寇向鲁中南的快速推进,为根据地赢得宝贵喘息之机。一份基于地方志、民间文书及实地勘察的千字报告正在形成,它论证的不仅是战役本身,更是日照人民在民族存亡关头以血肉之躯书写的战略贡献。
面对史料散佚与见证者凋零的双重困境,团队迎难而上。在叩开一位98岁高龄老兵的房门时,老人的记忆虽已碎片化,讲述也时断时续,但那份对日寇暴行的切齿之痛和对战友牺牲的深切缅怀,却力透岁月。队员们以最大的耐心进行抢救性访谈,录音录像与文字同步记录,随后严谨整理、反复核对(“辑录”与“考据”),力求在记忆的迷雾中锚定真实。
图为日照一处抗战遗迹 田曾文供图
图为日照一处野外抗战遗迹 冯新越供图
薪火相传:从历史深处到时代脉搏
如何让这些被重新打捞的历史,真正走进当代人心,尤其是年轻一代?团队深知“传播共鸣”的挑战。在莒县抗战堡垒村旧址,他们尝试突破传统宣讲模式,策划了一场基于真实史料的小型沉浸式情景剧。青年学子穿上素衣,在当年村民藏身的院落与地道中,诵读依据烈士家书和老兵口述改编的台词。历史场景的还原与情感化叙事,让参与者瞬间穿越时空,深刻感受到彼时抉择的沉重与信仰的光芒。这种“线下场景化体验”与团队同步制作的短视频、图文推送等“线上新媒体传播”相结合,让红色历史从纸面与展柜中走出,成为可感、可思、可参与的“主动体验”。
图为日照一处抗战遗迹 田曾文供图
日照实践的意义,远超一次暑期活动。青年学子以“寻迹”丈量英雄土地,以“考据”穿透历史迷雾,以“辑录”守护民族记忆。他们在陵园的档案库、在乡野的断壁残垣、在高龄老兵的家门里,进行着一场跨越八十载的对话。每一份被还原的生平,每一场被重新认识的战役,都是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最坚实的践行。
杜亚南供图
当沉睡的史料被年轻的手重新翻阅,当模糊的口述在严谨的考据中凝结为信史,当英雄的故事通过创新的表达直抵人心——抗战精神便在代际间接力,红色基因便在传承中焕新。这不仅是对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庄重献礼,更是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上,以历史自信照亮未来的坚实足迹。日照的烽火记忆,正通过这些青春之手,被赋予跨越时空的永恒生命力。
(通讯员 杜亚南 冯新越 田曾文 尹琳 刘依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亚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