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韵遗声:晴川学子解码凤阳非遗,以青春之力绘就传承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28 19: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巨成芳   阅读 4.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凤韵遗声:晴川学子解码凤阳非遗,以青春之力绘就传承新篇

近日,武汉晴川学院“凤韵遗声”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安徽凤阳,以国家级非遗凤阳花鼓为调研核心,通过走访场馆、拜师学艺、创新实践、落地推广等多元方式,探寻古老花鼓的当代活化路径,在咚咚鼓点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于守正传承中触摸花鼓根脉

抵达凤阳后,“凤韵遗声”实践团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开启了溯源之旅。首站走进凤阳文化馆与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凝视玻璃展柜中老鼓皮上的斑驳印记,翻阅泛黄文献里记载的花鼓传承谱系,观看循环播放的老艺人唱腔影像,系统梳理出凤阳花鼓从明代民俗载体到地方文化符号的发展脉络。指尖轻触展柜玻璃的瞬间,仿佛与数百年的文化灵魂完成深度对话,为后续实践筑牢历史根基。

图为文化馆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讲解花鼓历史

为解锁凤阳花鼓的艺术精髓,实践团专程拜访省级传承人熊观霞。初见时,熊老师笑着为每位成员送上一面花鼓:“有年轻人来学凤阳花鼓,我特别欣慰。”教学中,她手把手指导“握鼓要稳,手腕得活”,从鼓点节奏到唱腔韵味,耐心纠正每一处细节,成员们的鼓槌从生疏磕碰逐渐变得精准灵活。休憩间隙,熊老师分享了自己数十年走村串户教花鼓、改编传统曲目适配现代审美的坚守,也坦言“年轻人难留,非遗传承遇瓶颈”的困境。这场交流,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青春力量对非遗传承的关键意义,更坚定了扛起传承重任的决心。

图为熊观霞老师教团队成员跳花鼓操

于创新实践中拓宽传播边界

依托专业优势,“凤韵遗声”实践团开启“非遗 + 数字技术”的探索之路。深夜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团队成员围绕花鼓元素展开头脑风暴,经过数轮设计迭代,融合凤阳花鼓特色的数字人“鼓娃”应运而生。这个“虚拟传承人”不仅能生动演示花鼓技法,还能与年轻群体实时互动,打破了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与此同时,团队精心编写《凤阳花鼓科普课程》与《凤阳花鼓教学课程》,将“历史故事 + 技法拆解 + 互动任务”融入其中,让原本晦涩的非遗知识变得体系化、趣味化,为线上推广夯实内容基础,实现非遗传播从“线下单一”到“线上多元”的跨越。

图为团队做的凤阳花鼓课程截图

为精准定位传播方向,实践团开展全域化街头调研,覆盖早市、社区广场等8个生活场景,回收有效问卷 481份。数据分析结果清晰显示:中老年群体对非遗情感认同深,但传播力较弱;青年群体传播渠道广,却对非遗认知度低。基于这一现状,团队制定“分众化传承策略”—针对中老年群体挖掘文化共鸣点,通过经典曲目展演唤醒记忆;面向青年群体打造潮流传播形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推广“鼓娃”IP,让非遗传播更具针对性,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街头调研

于多元研习中深挖文化价值

除深耕凤阳花鼓外,“凤韵遗声”实践团还前往凤画传承基地,向省级传承人唐勤智、张维武学习凤画技艺。案台前,老师们握着成员的手,从“凤凰羽翼工笔勾勒技法”教起,细致讲解“吉祥色彩晕染逻辑”,将凤画“以艺术承载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随着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原本生硬的线条渐渐化作灵动的凤凰,成员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的美学规律,更读懂了凤阳人借凤画寄托美好生活愿景的文化基因。这场研习,实现了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认同”的进阶,也为凤阳花鼓与凤画的“非遗+非遗”融合传承增添了文化深度。

图为团队向唐智勤老师学习凤阳凤画

于落地推广中激活传承生态

为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凤韵遗声”实践团走进如意、云霁社区,开展非遗体验课堂。20 余名儿童围坐成圈,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通过“故事化讲解花鼓传说、黏土手工制作迷你花鼓、凤画色彩创作、鼓点律动桌面操”四个环节,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活动结束后,超 80%的孩子主动询问后续课程,实现了非遗兴趣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追随”的转变,为社区培育了非遗传承后备军,让传统文化在家庭场景中持续传播。

图为社区小朋友完成凤画色彩创作

在凤阳县市民广场,实践团策划“非遗嘉年华”活动,设置“花鼓知识问答”“凤画套圈赢奖”等趣味环节,吸引超 200 名市民参与。展板前,老人们回忆起听花鼓的青春岁月,分享与非遗相关的生活故事,实现了代际文化记忆的连接;孩子们举着赢来的小鼓玩具蹦蹦跳跳,自发跟着鼓点哼唱花鼓旋律,让非遗成为热门社交话题。活动现场,超 140 人加入“凤阳非遗传承交流群”,一个常态化的传承社群就此建立,使非遗文化从“一次性体验”转变为“持续性参与”,真正在烟火人间扎根生长。

图为市民广场的凤阳花鼓地推活动

凤韵悠悠,遗声永续;青春接力,传承不息。武汉晴川学院“凤韵遗声”实践团将继续以行动践行文化自信,带着“鼓娃”数字 IP 和特色课程深耕非遗传承,推动凤阳花鼓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扬,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年智慧。

图文来源 | 武汉晴川学院“凤韵遗声”实践团

通讯员 | [王妍琇祎]

武汉晴川学院 调研活动 凤阳花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巨成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