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影像绘变”实践小队解锁乡村振兴“特色突围”图鉴

发布时间:2025-08-28 18: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诗雅   阅读 3.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林诗雅)2025年7月20日至8月15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影像绘变”实践小队,以“挖掘个性、记录特色”为核心任务,深入河南、陕西、福建等省份的典型乡村,用镜头与画笔捕捉不同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实现振兴突围的鲜活故事,绘就出一幅“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图鉴。

新野的稻田里养着小龙虾,裴李岗的遗址里藏着“金饭碗”,白沙村的渔港边飘着海鲜香,坦洋村的茶叶泡出“亿元产业”——乡村振兴并非“千村一面”,每个村子都能凭着自身“看家本领”闯出特色发展路。

走进有“平原水城”之称的河南新野县,当地虽无名山大川的先天旅游优势,却将“水”与“土”的文章做出“花样”。在上港乡,13500亩洋葱种植基地沿田垄铺开,连片绿色中,采收机械轰鸣作业,农户熟练地将饱满洋葱装袋、称重,脸上满是丰收喜悦。樊集乡的“稻虾共作”生态场景更令人眼前一亮:千亩稻田里水稻长势喜人,水下小龙虾自在游弋,“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模式让每亩地既能产出500公斤稻谷,又能收获150公斤小龙虾,亩均收益直接突破万元。

同样扎根土地谋发展,河南鄢陵县走的是“以花为媒”的生态振兴路。这里有着1400多年花木栽培历史,队员漫步鹤鸣湖畔,沿途由花木博览园改建的公园内,各类绿植错落有致,樱花、海棠等花卉竞相绽放,康养民宿、花卉DIY体验馆点缀在绿意间,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体验。当地文旅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从‘以花名县’起步,一步步升级成‘生态强县、花木强县、旅游强县、康养强县’,还拿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牌子!”鄢陵不仅靠花木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更延伸出“花木+旅游+康养”完整产业链,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若说新野、鄢陵靠土地“生金”,河南裴李岗村和陕西袁家村则靠文化“活”了乡村。在裴李岗村,村口“农耕起源地”标识牌格外醒目,沿小路前行,考古探方、地层剖面依次展开,诉说着8000多年前的农耕故事。作为中华农耕文明起源地,这里既依托1847亩高产田实现“机收率100%”的现代农业发展,更把考古遗址变成“增收法宝”。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内,石磨盘、石镰等出土文物整齐陈列,游客围着讲解员聆听先祖耕作故事;古法压榨坊里,金黄菜籽油缓缓流出,香气弥漫;抟土制陶中心内,孩子们跟着手艺人捏制陶坯,体验古老技艺魅力。如今村里已建成饮食文化伙房、民宿、研学中心等10处景观,2021年被定为郑州市精品村后,游客日渐增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队员刘颢琳在村史馆拍摄时,记录下暖心一幕:几个孩子围着考古成果展栏,追着讲解员问“先祖种的粮食和现在的大米一样吗”,这份对文化的好奇与热爱,让她真切感受到“文化赋能”的力量。

陕西袁家村则上演了关中民俗文化“变现”的生动实践。曾经的袁家村,土路狭窄泥泞,房屋破败凋零,是典型“空心村”;如今走进村子,古街巷青石板路干净整洁,两旁店铺里,油泼面、肉夹馍、手工挂面等关中小吃香气扑鼻,木匠铺、剪纸坊、皮影戏馆里,手艺人表演引得游客阵阵喝彩。村里坚持“真材实料、原汁原味”,每个店铺只卖一种特色产品,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更通过“全民入股、利益共享”机制,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文旅发展红利。

从内陆乡村到沿海渔村,福建晋江东石镇白沙村的振兴故事多了几分“海的味道”。队员林诗雅刚到白沙村,就被海边现代化渔港吸引:整齐渔船停靠在码头,补给站、维修间等设施一应俱全,渔民忙着将刚捕捞的海鲜卸船,准备运往周边餐馆。“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渔船小,出海全靠经验,遇到风浪就危险,村民‘靠海讨生活’特别难!”村里老渔民回忆,直到《晋江市加快建设“海上晋江”实施方案》出台,白沙村被纳入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规划、建成二级渔港后,情况才彻底改变。如今的白沙村,不仅有了安全的停泊、避风场所,还发展起紫菜养殖、花蛤培育等海水养殖产业,海边开起多家海鲜餐馆,新鲜渔获当天就能端上游客餐桌。“‘讨小海’变成了‘大产业’,现在我们不仅养殖赚钱,还能靠餐饮、观光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话语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

此次实践不仅让青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记录乡村变迁,更让大家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的真正含义:“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有的靠土地,有的靠文化,有的靠海洋,有的靠品牌,只有读懂这些‘个性’,才能走出最适合的振兴路。”

撰文|林诗雅

审核|王梓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诗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