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7月29日,云南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三下乡”支教队,带着知识与热忱,走进了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在为期两周的时光里,一群满怀理想的大学生志愿者,用精心设计的多元课程,为当地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实、快乐且充满启迪的夏日成长记忆。
支教内容打破课堂边界,知识在趣味中生长。告别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支教队员们将“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始终,打造了一场场知识的奇妙探险。
文学经典“活”起来
从《三国演义》的“桃园结义”到“官渡之战”,志愿者们用连环画、情景剧和热烈的角色讨论,让孩子们穿越时空,触摸“忠义”的温度,感受历史的脉搏。“原来历史人物也能这么有趣!”成为孩子们最真切的感叹。
科学奥秘“看得见”
云大化院的学子们化身“科学魔术师”,“色彩魔法秀”、“彩虹泡泡”、“银镜反应”……一个个安全有趣的化学实验在课堂上绽放。当葡萄汁遇到神秘试剂瞬间变色,当巨型泡泡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当试管内壁“长”出光亮的银镜,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志愿者用生活化的语言,将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光的折射等原理娓娓道来,让课本知识在神奇现象中扎根。
数理世界“玩”着学
摩擦力不再抽象!推桌子、滑书本、滚皮球,孩子们亲手感受阻碍运动的力量;数学课变身“闯关游戏”,趣味拼图、生活应用题(如快餐购物计划),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领悟几何之美与运算之妙。
语言学习“唱”出来
英语课堂化身“歌唱派对”!轻快的英文儿歌旋律中,“hello”、“friend”等词汇自然流淌;单词接龙、看图说词等互动游戏,打破了语言学习的隔阂,消除了孩子们的畏难情绪,课堂上充满了“Follow the rhythm, sing with me!”的欢声笑语。
体艺天地“动”真情
清晨的操场,军体拳的号子响亮铿锵。孩子们挺胸收腹,一招一式练出精气神,汗水里淬炼着专注与坚韧。美术课上,画笔描绘“夏日的阳光”,彩泥捏塑千姿百态的“人脸”,色彩与线条自由挥洒,想象力与创造力肆意飞扬。舞蹈课则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旋律跃动,孩子们在旋转跳跃中感受民族韵律的活力与热情。
扎根心灵沃土,品格在互动中塑造。知识传授之外,志愿者们更注重品格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引导。
直面成长困惑
“道德与法治”课上,校园暴力不再是避而不谈的敏感话题。通过情景模拟,动画图片展示,孩子们学会了识别欺凌,更学会了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智慧地帮助他人,“尊重与包容”的种子悄然播下。
爱心实践传递
一场特别的“爱心义卖”在课堂上演。孩子们拿出心爱的文具、书籍和手工艺品,用零花钱购买,所得款项捐赠给当地留守儿童。“这个玩具是我最喜欢的,但想到能帮助小伙伴,我愿意把它卖掉。”稚嫩的话语,传递着最纯粹的善意,让孩子们亲身体会“给予”的快乐与责任。
规则意识启蒙
从课堂纪律到交通规则,志愿者们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引导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明白遵守规则是对自己、对他人的负责,培养起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点燃梦想星火
“梦想的实现”主题课上,孩子们在卡片上认真写下心中憧憬,分享“追梦小计划”。志愿者们通过不同行业追梦者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克服困难与持之以恒的行动。
志愿者与同学们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光阴。十五天的朝夕相处,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碰撞与温暖的陪伴。
从陌生到默契
初时羞涩的孩子们,渐渐会主动围上来问好。操场上,团队协作游戏中的汗水与笑声拉近了彼此;教室里,志愿者手把手纠正军体拳动作的耐心,俯身倾听孩子分享昆虫发现的专注,都让信任与默契悄然升温。
从被动到主动
志愿者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观望,变得积极举手、热烈讨论、大胆表演。他们的眼神从好奇到专注,再到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付出的价值
“看到孩子们从怯懦到参与,从情境里开始思考,所有的准备都值得。”一位志愿者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笑容,都是对支教价值最有力的肯定。
云南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支教队的志愿者们,用知识作舟,以爱心为桨,在会泽孩子们的心湖中,划开了探索世界的涟漪,点亮了追求梦想的星火。这段以知识为纽带、以成长为注脚的夏日时光,必将成为所有参与者记忆深处闪闪发光的片段。知识的星光已然点亮,相信它将继续照耀孩子们前行的路,启迪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个夏天,我们在会泽,播种希望,收获成长。
撰文 | 邱游娜 程敬涵
图片 | 吴楠
审核 | 张忠旭 阔子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忠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