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长征精神教育实践团”赴甘肃开展“走好当代长征路·挺膺担当强国梦”专项实践活动。7月21日,实践团抵达甘肃省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以及甘谷红军长征强度渭河遗址,开启实践活动的第二站行程。此次活动是学院深化“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协同机制,共同打造学生思政教育“行走课堂”的有益探索。
▲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长征精神教育实践团”在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前合影
重温诗篇,感悟豪情壮志
步入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七律·长征》巨幅石壁巍然矗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磅礴诗句,瞬间将师生们的思绪带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从遒劲的笔锋间深刻体悟革命先辈不畏艰险、信念如磐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首诞生于长征途中的不朽诗篇,至今仍是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图为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石壁
追忆火种,铭记奋斗历程
纪念馆中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题圆柱雕塑格外醒目,生动诠释了革命力量由弱到强、终成燎原之势的伟大历程。雕塑上镌刻着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节点与感人故事。师生们环绕雕塑,聆听讲解员详细讲述红军当年在武山境内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强渡渭河的历史壮举,深切感受革命先辈在逆境中坚守信仰、开拓新局的智慧与勇气。
▲图为实践团成员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题雕塑聆听讲解,感悟革命精神
实地寻访,体悟渡河艰辛
为更真切地感受历史,实践团成员顶着烈日,徒步前往渭河畔的强渡遗址。踏上横跨渭河的桥梁,脚下是奔流不息的浑浊河水。讲解员现场介绍,八十多年前,红军战士正是在此区域,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湍急的河流,以简陋的木筏和浮桥为依托,英勇无畏地强渡天险。师生们驻足桥面,凝望河水,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图景交织,深刻体会到红军当年“强渡”二字的千钧分量,感悟革命先辈用生命开辟通路的伟大牺牲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红军强渡渭河遗址现场感受历史,体会当年渡河的艰难险阻
砺行致远,接续奋斗征程
研学结束之际,实践团成员在渭河畔回望历史,展望未来。这条流淌着红色记忆的河流,不仅铭刻着先辈的英勇足迹,更昭示着奋斗精神的永恒价值。八十多年前,红军将士以坚定信念征服天堑;今天,新时代青年站在先辈奋斗过的土地上,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战火硝烟虽已远去,但其中蕴含的“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内核,在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依然熠熠生辉。实践团成员们表示,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如同渭河水奔流不息,红色基因的传承永无止境。砺行致远,不忘初心,新时代的长征路呼唤着青年一代以同样的勇气与决心,挺膺担当,砥砺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强渡渭河遗址前交流感悟,思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凯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