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至2025年8月20日玉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悦学堂“乡村振兴•青春同行”实践队的团队成员返家乡进行实践活动。队员们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求,聚焦环境整治、基层服务、文化传承三大领域,以“察实情、办实事、传文脉”为行动准则,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为家乡发展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环境整治:构建美丽乡村环境基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暑假期间,团队成员响应团队号召,回到自己家乡开展了一系列美化乡村环境的服务工作,在不同场景中践行生态保护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7月16日,广西浦北县泉水镇工业园区内,队员吴琼琼已与镇政府工作人员拿起扫帚、铁锹开始清扫。“园区是家乡工业发展的窗口,环境好了才能留住企业。”她边清理墙角的杂草边说。经过一整天的协同劳动,原本散落着废屑、杂物的园区道路变得整洁,绿化带内的垃圾被彻底清除,工业生产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当地招商引资筑牢了环境基础。
贵港市港南区木梓镇回龙村,队员谢维洁的环保行动持续推进。8月7日,她带着污水排放示意图走进村民家中,向村民讲解“污水乱排对稻田和井水的危害”,结合村里的实际案例,让“合理排污”的理念深入人心。8月9日,她又针对村校周边水域安全隐患展开排查,发现3处救生圈老化、2处缺失后,立即向村委反馈并协助补充新的救生设备,增强了该区域的安全防护能力,为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为团队成员谢维洁在回龙村向村民宣传排污水环保理念。谢维洁 供图
8月15日,广西浦北县小江街道光明村委大水麓村的道路上队员易小容与村民志愿者组成清扫小队,分工清理路面落叶、沟渠杂物。“以前路边垃圾多,雨天积水臭烘烘的。”村民李阿姨说,在易小容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主动加入清扫,原本泥泞杂乱的村道变得干净通畅,让乡村恢复整洁美丽,傍晚散步的村民也多了起来。
基层服务落地: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队员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能力,在基层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8月19日在河池市古宾村,队员韦露珊协同村屯小组长入户给村民们讲清楚“土地证变更”的新政策,让村民们更了解国家政策。不少老乡对着条文犯迷糊,她就用大白话一点点拆解,把“为啥要改”“改了有啥好处”“咋申请”都说得明明白白,帮大家把国家的好政策真正弄懂、用对。8月20日的和吉镇燕山村党群服务中心,队员施敏欣的身影穿梭在服务窗口与档案柜之间。她协助村干部核对《太阳能路灯惠民登记表格》,将村民的信息录入系统,还把散乱的文件按“党建、民生、产业”分类归档,在服务窗口忙的时候,她耐心引导。一天下来,共完成120份资料的录入与装订,提高了基层办事效率和村务管理规范化。
图为团队成员施敏欣在填《太阳能路灯惠民登记表格》。施敏欣 供图
队员唐同艳的实践则聚焦乡村儿童关爱,一方面跟着社工、社区和村委的人一起入户摸排,挨家挨户了解孩子们的基本情况、家里的难处和实际需求,一笔一笔记下来,给每个孩子建了关爱基础,为后续帮衬帮了大忙,另一方面还当起了“小老师”,给孩子们量身定学习计划,作业里的难点逐个攻破,还教大家怎么自主学习,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些同学们带着热情回到家乡,把学问用到基层,用小事暖了乡亲心。
文化传承接力:让乡土文脉代代相传
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青年则是传承的生力军。在广西柳州市柳南区航领社区服务中心,团队成员兰艳丽服务的非遗剪纸活动热闹非凡。8月14日,她手把手教小朋友们折纸、画图案、剪图案,从简单的窗花到复杂的各式剪纸,一张张红纸在孩子们手中变成精美的艺术品。非遗剪纸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妙,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从社区里的非遗课堂到乡村中的技艺传承,每一次对传统的触摸与学习,都是在为乡村振兴积蓄文化底气。
图为团队成员兰艳丽在指导小朋友剪纸。兰艳丽 供图
此次的返家乡实践,玉林师范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行动诠释担当。从清扫园区的汗水到讲解政策的耐心,从辅导作业的细致到传授剪纸的专注,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锤炼本领,用实干解民忧、传文化,不仅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更彰显了青年担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家乡需要的地方。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所说:“这些孩子用实干证明,青年与家乡的双向奔赴,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最动人的风景。”(通讯员 甘欣欣 唐同艳 吴琼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露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