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如愿》的歌声在烈士陵园响起,我仿佛看到先烈们欣慰的笑容,这盛世,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模样。”暑假期间,华北电力大学红心青年实践队的队员王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这个夏天,在华北电力大学团委的组织下,红心青年实践队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追寻先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中,书写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在哈密:触摸“寸土不让”的温度
左宗棠纪念馆里,泛黄的地图上一道道行军路线突然“活”了过来。队员们围在“缓进急战”的展板前,指尖悬在半空,仿佛能触碰到130年前那场跨越戈壁的远征。“原来教科书上‘收复新疆’四个字,是无数个雪夜行军、马革裹尸的故事。”队员王政轻声说道。
馆内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峥嵘岁月。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交流感悟,深刻体会着先辈们“寸土不让”的家国情怀。参观结束后,实践队一行来到当地烈士陵园。在烈士陵园,他们做了一件“不像社会实践的事”——没有流程化的献花仪式,而是自发地为每座墓碑拂去尘土。当有人发现某位烈士的生卒年月竟与自己同龄时,整个队伍突然安静下来。
“先辈们用热血换来今天的和平繁荣,我们想用歌声告诉他们,这盛世如您所愿。”伴随着队员们的心声,《如愿》的悠扬旋律在陵园上空响起,歌声中满是对先烈的崇敬与对祖国的热爱。
图为团队队员王政参观左宗棠纪念馆。葛玉美 供图
在怀化:与墓碑对话的年轻人
赵澎蹲在湘西剿匪烈士墓前的样子,像极了一个认真听故事的孩子。他用纸巾小心擦拭着碑文,突然停住了手——“1952年3月,为掩护群众转移牺牲”,短短一行字,让他保持半蹲的姿势足足五分钟。
“他们永远留在了我的年纪。”归途中,赵澎把这句话写进朋友圈,配图是逆光中一排排笔直的墓碑剪影。这条动态下,多了几十条同样年轻的留言,其中一条写道:“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是他们没能看到的明天。”
“这些烈士用生命守护了一方安宁,他们的精神就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赵澎说,这次参观让他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青年一代要永远铭记历史,传承先烈精神。
图为团队队员赵澎参观烈士陵园。葛玉美 供图
“以前觉得“信仰”是个宏大的词,现在才知道,它具体到可以是一封绝笔信、一次回头微笑、一件就义前整理的旧长衫。”实践队的读书会上,队员们在阅读中,仿佛穿越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看到革命先辈们在黑暗中点燃火种、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身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革命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队员葛玉美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当暑期实践的旗帜缓缓收起,队员们带回的不只是相册里的影像、笔记本上的记录,更有一些悄然生长的变化。有人在晨跑时会特意绕路经过社区的红色文化墙,有人在历史课上第一次主动举起手,讲起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粮草筹运细节,还有人在整理行囊时,把从烈士陵园带回的一抔黄土,小心收进了玻璃瓶。这些变化或许微小,却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曾经觉得遥远的“初心”,如今成了看得见的墓碑、读得懂的家书、记得住的名字;曾经模糊的“传承”,正化作日常里的惦念、选择时的勇气、前行中的方向。
红色实践的落幕,从不是故事的终章。当青年们带着这份滚烫的记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那些与先烈隔空定下的约定,便会成为藏在心底的罗盘,指引着他们在时代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这一代人的答案。(通讯员 葛玉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