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青春志行”实践队赴运城探寻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6 17: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杰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赵杰)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10日华北电力大学“青春志行”实践团前往奔赴山西省运城市,实地探查运城市非遗文化传承。旨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图为博物馆展示的精彩曲目

实践队首先来到运城市博物馆,跟随导览员的讲解参观蒲州梆子的发展历史。导览员讲到,蒲州梆子发源于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而得名。民间习称“乱弹”,清代称“梆子腔”或“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从形成到现在,蒲州梆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多层面的作用,对中国戏曲梆子声腔家族的繁衍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队在跟随导览员的指引下参观,博物馆中展示的剧组练功照片给实践队深深的震撼,由衷地佩服蒲州梆子一路传承的不易。这些黑白与彩色交织的照片,记录了蒲州梆子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场景:演员们身着简朴的练功服,或在挥汗如雨地排练唱腔,或在专注地调整身段动作,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凝固了时间的流逝,传递出一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实践队成员们在这些照片前交流心得,感叹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心血,是运城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这种传承的艰辛与美好,让实践队对运城的文化底蕴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与自豪。

图为鼓乐团队的表演历程

 随着参观的进行,导览员带领实践队来到绛州鼓乐的展厅。绛州鼓乐有三大特点,即擂大鼓、花敲干打、演绎故事。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如击鼓边、敲鼓边、磨鼓钉等,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实践队成员们驻足聆听,目光在展品间流连:从古老的鼓槌到精致的鼓面装饰,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艺人们对这一艺术的执着坚守。展板上记录了绛州鼓乐在面对现代化浪潮和文化断层的挑战时,如何凭借一代代艺人的努力与创新,得以薪火相传。实践队成员们深受触动,纷纷感叹这份传承的艰难与可贵。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

参观完运城市博物馆后,实践队的文化探索之旅并未止步于展厅内的震撼体验,而是延续到了更具活力的现实场景中。这里作坊虽小,却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气息,空气中弥漫着麦芽糖熬制的甜香。在非遗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尝试了这门古老的技艺。这次近距离接触,让实践队对运城文化的理解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延伸到了现实生活的动态传承。他们不仅感受到吹糖人技艺的独特魅力,更对运城人民用双手守护文化根脉的坚韧精神充满敬意。这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成为实践队此行中最温馨、最难忘的记忆之一,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播和弘扬运城文化的决心。

通过参观运城市博物馆和与吹糖人传承人刘先生的交流,实践队深刻感受到运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博物馆中绛州鼓乐的震撼节奏、蒲州梆子的深情演绎,以及万荣笑话的诙谐智慧,展现了运城作为“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每件展品、每张照片背后,都是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让我们由衷敬佩。运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这片土地,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激励着我们将这份文化瑰宝传承与发扬。实践之旅让我们更加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坚定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愿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继续闪耀,照亮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昱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9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