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11日,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学院“锦绣千面”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南京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青春视角+数字赋能”为核心,通过沉浸式调研、文创设计与数字化传播,挖掘金陵云锦文化内涵,探索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当代活化传承路径。
一、博物馆研学:解码云锦千年工艺
团队首站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中华织机之王”大花楼织机引人关注,该机长5.6米、高4米、宽1.4米,自明代定型沿用至今。馆内金孔雀羽团龙纹云锦、赤色与橙色传统织物,及“天衣无缝”的龙袍织造技艺,让队员直观感受云锦“浓艳大胆、金彩交辉”的配色美学与纹样逻辑。
▲图为云锦大花楼织机
▲图为成员欣赏妆花缎藏品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花本、经丝纬丝与云锦成品的对比,呈现完整工艺链条。队员观摩非遗传承人完成“挑花结本”“妆花织造”等工序,了解到传承人每日仅能织5-6厘米云锦,深刻体会“寸锦寸金”的匠心。团队还通过视频访谈与资料查阅,掌握云锦传承面临的年轻从业者少、大众认知度不足等困境,及数字化展示的初步尝试,并参与织锦风铃制作,为后续工作积累灵感与资料。
▲图为织工师傅正在织造云锦
二、文创设计:让云锦纹样融入现代生活
基于调研收集的蝙蝠纹、如意云纹、“团花”“缠枝”等云锦元素,团队聚焦“轻文创”设计。截取纹样碎片按色彩渐变拼贴成“云锦纹样集锦”装饰画,以“福运绵延”“海纳百川”为主题,设计出明信片、抱枕与书签。设计中,团队优化细节,如缩小纹样适配书签尺寸、选轻便材料提升抱枕实用性,确保文创既承载文化,又贴合现代生活需求。
▲图为文创组设计的抱枕
▲图为文创组设计的邮票
三、数字传播:用青年方式活化云锦文化
团队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设计含12组问题的线上问卷,回收256份有效答卷。经Python与AI工具分析,49.61%受访者通过线下参观了解云锦,53.91%认为“群众缺乏了解”是传承阻碍,“数字化结合”支持率达3.86分(5分制)。据此,团队针对年轻群体强化短视频与互动内容创作。
▲图为受访者了解途径饼图
▲图为受访者认为的云锦发展阻碍原因饼图
▲图为受访者对云锦发展方式的认同程度饼图
传播组围绕“云锦工艺解密”等主题制作3-5条短视频,以活泼剪辑节奏、通俗表达搭配轻快音乐,在多平台发布;数据组搭建“云锦传承轻平台”,设五大板块,“纹样库”标注图案寓意,“知识小测试”助力用户深化认知,实现云锦文化“可视、可触、可传”。
▲图为团队在小红书平台所发布的视频
▲图为团队搭建的云锦传承轻平台
此次实践中,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学院“锦绣千面”团队以调研为基、以创意为桥、以数字为翼,为云锦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他们既挖掘出云锦千年工艺的文化价值,又通过“轻文创”让传统纹样走进日常,更用数字化手段打破非遗传播时空限制。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传播内容与平台功能,让更多人感受云锦之美,而这种“调研+文创+数字”的模式,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活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青年思路,彰显新时代学子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