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24日,兰州大学青年实践团队深入昆明市及石林彝族自治县,走访社区村落、民族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聚焦“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五维互嵌模式切身体会各民族文化风情与社会风貌,感受多民族和谐聚居的温暖境况,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鲜活样本与理论支撑。
历史文化铸根基:社区记忆中的民族团结传承
7月17日,实践团队重点走访官渡区巫家坝社区与关翔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与发展历史。两个社区地理位置相近,均建立在民族成分复杂的人口基础上,承载着以巫家坝机场为代表的珍贵历史文化。巫家坝社区作为集商业、楼宇、住宅小区、文化广场及未来城市CBD于一体的多元城市化社区,面对辖区面积大、工作人员少的矛盾,创新“大片区·小网格”三级网格化治理模式,实现“网中有格、一格一员、人尽其责”。自建设以来,巫家坝社区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图为实践团队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巫家坝社区“亲情会客厅”
在关翔社区历史文化展馆的交流中,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抗战时期巫家坝机场与驼峰航线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关键枢纽,生动体现了各民族在危难中的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鲜活见证。作为各族群众共同筑就的“空中生命线”,巫家坝机场的建设、运营与保障离不开云南各族群众的关键作用:为扩建机场适应战时需求,汉、彝、白、哈尼、傣等多民族群众组成劳工队伍,克服工具简陋、物资匮乏的困难,用人力完成跑道铺设、场地平整等繁重工程,形成“不分民族、共保机场”的局面。巫家坝机场与驼峰航线的历史,展现了抗战时期民族团结的核心特质:超越族群的共同目标与优势互补的协作模式,共同汇聚成支持抗战胜利的强大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关翔社区“春融同心·侨·同根文化交流基地”
随后,实践团队走访了关上中心社区、小坝社区与桃源社区。关上中心社区作为多民族聚居融合型社区,以“111234”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红石榴文化广场”的石榴雕塑象征民族团结,民族文化长廊展示各民族历史与非遗项目。社区通过“幸福食堂”“红石榴・先锋580”治理联盟站等提供便民服务。小坝社区以“家文化”构建互嵌式社区,非遗之家开展拓印、刺绣等体验活动,协商之家通过“月光议事会”倾听民意。桃源社区则打造民族风情袖珍博物馆,展示20余个民族的服饰、民居与节庆文化,设立“两岸一家亲”公益服务站,通过托管服务与民族节庆活动促进文化共融,成为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标杆。
图为实践队员在社区副主任的引领下参观桃源社区宝岛风情展示馆
图为实践队员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小坝社区“回忆之家”
文旅融合促发展:五棵树村的民族共生实践
7月19日,实践团队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五棵树村展开调研。五棵树村又名“彝族第一村”,原是位于石林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的传统彝族撒尼人村落,2010年搬迁后,历经十余年发展,初步建成彝族文化特色浓厚的生态文化旅游新村。作为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风情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风俗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定居,进一步丰富了当地居民构成。
图为实践团队在“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同来自浙江的民宿经营者展开交流
实践团队通过多方面访谈,深入了解五棵树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研发现,外地游客到访的重要原因是其亮眼的文化招牌,浓厚的彝族文化特征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部分游客定居则因喜爱当地和谐友善的交流氛围与民族风情,真正融入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大家庭。在五棵树村,彝族人民当街售卖民族特色菜肴与织物,为游客讲述文化内涵;来自天南海北的经营者共同绘出和谐画卷,展现出多元共生的生动景象。
图为实践团队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与当地彝族居民张普思源进行交流
经济发展方面,该村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推出彝族斗牛、撒尼刺绣、长街宴、摔跤、天天火把节等撒尼文化产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依托“农户+公司”模式带动居民创业致富。全村村民中800余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涵盖导游讲解、民族刺绣销售、服饰出租、摄影摄像、环卫园艺、生态果园采摘、民宿客栈及特色餐饮经营等领域。村委会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围绕火把节、斗牛比赛、密枝节、阿诗玛文化节等重大节庆开展活动,村内大三弦、撒尼歌曲、赛装、祭祀、传统摔跤、斗牛等民俗活动吸引八方来客,带动经济发展。同时,村委会注重保障民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为持续发展注入长久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在五棵树村村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参观村史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
图为五棵树村史馆中展出的“阿诗玛”文创产品
景村联动共繁荣:石林地质公园的团结发展循环
7月20日,实践团队通过游览石林地质公园风景区、感受民族文化氛围并与彝族导游交流,深入了解彝族生活习惯与民俗传统。调研发现,石林地质公园不仅是自然奇观,更与民族团结紧密相连,其多民族互嵌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常住人口涵盖彝族、汉族、白族等多民族,其中彝族撒尼人在此生活悠久,独特文化与石林风光深度交融,如撒尼人火把节由各族共庆,既增进团结,又是创收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二是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传承交流,例如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以口传和歌舞形式传承,在各族互动中传播,同时世界各地游客带来多元文化,在交流中丰富内涵、加强团结。
图为实践团队在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风景区内向彝族老人学习彝文
作为重点发展旅游业的多民族互嵌式地区,石林地质公园以旅游促进团结:旅游业发展吸引各地游客,不同民族共同参与旅游服务,携手经营特色商品、表演民族歌舞,在经济交流合作中相互理解、团结互助,有效推进民族团结事业,最终形成文化共兴、产业共荣、民生共享的良性循环:民族团结为经济发展筑牢基础,各族群众相互尊重、互助协作,减少矛盾冲突,为外来投资和旅游开发提供稳定社会环境;文化资源共享使撒尼人的《阿诗玛》文化、火把节习俗、民族歌舞等交融形成独特资源,成为旅游核心吸引力,民族团结保障了这些资源的共同保护、传承与开发。
图为实践团队在石林地质公园遇到演唱彝族传统大三弦的彝族老人并合影留念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清晰认识到经济发展反哺民族团结的路径:旅游产业带动共同增收,各族群众通过经营民宿、销售手工艺品、参与民俗表演、从事餐饮服务等共享旅游红利,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增强了维护团结的动力;产业协作强化民族联系,旅游业带动交通、物流、农业等相关产业升级,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中分工协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在共同致富中加深情感联结;民生改善巩固团结成果,经济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道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优质公共服务缩小发展差距,增强对共同家园的认同感。
图为团队成员试穿彝族民俗服饰 体验民族文化
除此以外,实践团队还关注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7月19日晚,实践团与数百名观众在石林民族体育场一同观看民族歌舞剧《洛汕阿布》。剧中,本地青年演员冒雨演出,生动展现了彝族撒尼人从革命岁月到幸福生活的百年变迁。演出结束后,团队与导演、演员深入展开交流,了解歌舞共情背后的文化故事。7月22日,团队走进五棵树村锦绣艺佳民族服饰公司,探访探访昂卡赛诺绣坊的文化传承之路。该服饰公司从老物件中提取彝族传统纹样,结合传统彝绣技艺与现代元素,并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往海内外,既保留了彝族文化特色,又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输出。
图为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体育场中演员在大雨中表演民族歌舞剧《洛汕阿布》
图为实践团队在锦绣艺佳民族服饰公司负责人的讲解下认识彝族刺绣纹样与文化元素
实践团队本次走访聚焦发展旅游业的民族互嵌式地区,考察民风民俗、文化传统与发展历程,为研究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提供了优秀参考。通过对探访地区行政、经济、文化与社会风貌的研究,团队进一步了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其形成的政治、地理、经济与人口条件,切实体会到民族团结的来之不易与重要作用。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考究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发展脉络,植根于保护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发展的伟大事业,为各民族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力量!
撰文 | 黄依彤
图片 | 吕盼盼 时马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茗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