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路远同舟”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舟山普陀区黄杨尖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乡村调研。在学院党委副书记戎巧露、巾帼创新创业导师丁薇薇的指导下,这支大学生实践队以“山水文化+咖啡经济”特色发展模式为核心,深入田间地头、特色业态与节日现场,为提炼黄杨尖村独特文化基因、构建未来IP形象及文创产品体系寻找灵感、积累经验。
▲图为实践队合影
师生共研,锚定“在地性”设计根基
实践伊始,指导老师戎巧露便为团队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的文创设计必须坚持‘在地性’原则。”7月6日抵达舟山后,师生团队即围绕“精准把握黄杨尖村的自然与人文肌理”、“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等关键议题展开热烈研讨。这一理念强调IP形象与文创产品必须深深植根于黄杨尖村独特的水脉、山魂与烟火气中,成为贯穿后续调研的主线。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丁薇薇老师讨论
对话掌舵人,解锁振兴“密码”
7月7日,实践队走进黄杨尖村党群服务中心,村书记徐嘉骏的讲述如一幅生动的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这个曾面临“资源匮乏、劳力短缺”困境的滨海山村,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通过“三大革命”实现环境蜕变,更以“公司+村集体+业态”的创新模式激活沉睡资源。徐书记详细阐释了其核心机制:村集体统一租赁村民闲置宅基地,通过十年租约保障村民收益,同时以免租金期与装修补贴政策吸引创业者。短短几年,50多套闲置农房得以盘活,近40家特色业态蓬勃生长,其中,咖啡产业已跃升为闪亮的“金字招牌”。从一家因孩子喜爱奥特曼而命名的咖啡馆起步,到如今拥有十几家特色店铺并形成独特文化,黄杨尖村的咖啡香日益浓郁。
▲图为徐嘉骏书记为实践队成员介绍当地概况
沉浸业态一线,汲取源头活水
7月8日至9日,实践队深入探访村内多家特色咖啡馆与餐饮空间,与主理人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业态运营的温度与挑战。团队特别走访了黄杨尖村乡村振兴学院王留燕老师,了解到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咖啡节将创新引入咖啡竞赛环节,为活动注入新活力。这些实地走访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咖啡经济”如何与乡村肌理共生,也为后续文创设计捕捉了鲜活的市场需求与审美偏好。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咖啡店守店人
咖啡节现场,触摸振兴脉动
7月10日,第四届舟山乡村咖啡生活周盛大启幕。实践队成员不仅作为观察者,更作为参与者融入这场“夏日燥‘咖’派对”。80余家来自各地的咖啡品牌齐聚,青春创意与乡土情意交融,醇厚咖啡香与本土烟火气相得益彰。本届咖啡竞赛策划人、归禾咖啡主理人任翔向实践队分享了创新背后的思考:“探索更多‘咖啡+’模式是持续吸引力的关键。”她特别赞扬了村领导班子的高效务实:“响应速度特别快,是我接触过最负责、最贴近民生的团队。”咖啡节现场的火爆景象与村民、游客的积极参与,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特色节庆对乡村经济的强劲拉动。
▲图为咖啡节现场
通过深度对话、沉浸体验与一线观察,“路远同舟”实践队成功解锁了黄杨尖村以“闲置资源激活”与“特色业态培育”为核心的振兴经验,尤其深入把握了其“山水为底、咖啡为媒”的独特发展路径。黄杨尖村层峦叠翠的山水意象、蓬勃生长的咖啡文化、村民共富的生动实践、节庆活动的创新活力,均成为队员们眼中最珍贵的素材富矿。基于此次扎实的田野调研,实践队计划设计一套高度凝练黄杨尖村文化基因的村域IP形象体系:将以一个核心IP形象为载体,通过灵活更换展现山水风光、咖啡元素、节庆氛围的特色服装与丰富表情,实现“一核多变”,满足村庄全年各类活动与应用场景的需求。这些源自大地深处的灵感、经验与清晰的设计路径,为实践队后续打造具有高辨识度与市场潜力的IP形象及文创产品体系,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青春的脚步丈量振兴之路,“路远同舟”的探索,正为黄杨尖村连接更广阔的未来埋下创意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合影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路远同舟”暑期社会实践队
文字/袁翊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巍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