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实践砺青春,知行合一助振兴”——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张掖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6 14: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齐子雄   阅读 2.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8月18日至19日,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赴张掖市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在科研阵地与红色基地间穿梭,在理论学习与动手实操中成长,将课堂知识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用青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知行合一”的成长密码在河西走廊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图为实践团队于洪水河管理所拍摄

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服务社会。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走进洪水河灌区节水科研与教学基地。该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阵地,科研工作者扎根一线培育出“膜下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等成果,助力河西走廊农业节水与经济发展。抵达后,学院研究生团队结合一线经验,以 “试验设计 — 数据采集 — 结果分析” 逻辑,避开抽象理论,拆解节水灌溉科研全流程,讲解覆盖灌溉设备调试、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误差控制等实操内容,还细化到土样采集、研磨仪使用等细节。讲解实操细节;过后队员分组进行实操,“土样采集时要垂直下钻,不然会导致深度不准!”“过筛的时候要轻轻晃动,避免土样外漏影响重量!”实操过程中,队员们边操作边交流经验,遇到疑问及时向研究生学姐学长请教,在一次次调整与尝试中攻克知识盲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进行土壤采样

活动中,基地对“试验田藏‘科研为民’初心”的介绍让队员领悟科研与民生紧密相关,研究生团队的分享则改变了队员“科研遥远”的认知,让他们明白科研要从身边小事、解决实际问题做起;实操环节里,队员体会到田间与实验室数据的差异,意识到获取精准数据需打磨细节,这一“实践找问题、解决问题长本领”的过程,让队员形成对水利科研“落地逻辑”的新认知。他们在乡村田野践行号召,以所学服务“三农”,在磨练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

实践次日清晨,初秋的阳光洒在河西走廊的田野上,活动以“学专业新知、承先烈精神”为核心,构建起“专业实践+思想教育”双轨学习模式,既让队员们在科研一线夯实专业基础,也在红色场馆中厚植家国情况。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甘肃农业大学黑河生态保护与农业节水研究教学基地。作为河西走廊生态与农业发展的关键科研平台,这里的设施贴合实际,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缩影。在专业人员讲解下,队员们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直观了解张掖 “物联网 + 水利”技术应用,感受节水型社会建设从“技术推广”到“效率提升”的成果,理解农业科研“扎根田间、服务生产” 的本质。​围绕农业生产需求,队员们学习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灌溉模式的技术原理,知晓其如何改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结合张掖气候,探讨光照时长、昼夜温差、灌溉周期等环境条件对玉米、马铃薯等主栽作物根系发育、养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具体影响。其中一名队员表示,此前课堂上的 “节水灌溉”“作物栽培” 是抽象概念,此次田间实践让其明白技术如何服务农民、助力农业,这正是 “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 的体现。

▲图为实践基地人员讲解实验田灌溉与对照条件

下午,实践团队赴高金城纪念馆开展思想教育。馆内老照片、旧步枪、手稿等展品,带队员重回烽火岁月。听讲解后,大家了解红西路军在甘州的奋战历程,更被高金城事迹震撼 —— 他以医院为掩护,冒死为红西路军提供物资、助人员转移,最终牺牲,诠释 “为国为民” 初心。​

▲图为实践团队于高金城纪念馆拍摄

这场心灵上的洗礼,让“传承先烈基因”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也让队员们懂了得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当下的和平生活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当代青年更要担负起时代责任,既要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养分,更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主动担当。

为期两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留给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实践团队的思考与收获却历久弥新。从黑河基地的“物联网+水利”技术学习,到洪水河灌区的土样采集实操,队员们在田间地头夯实了专业基础,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高金城纪念馆的思想教育,到科研工作者“扎根一线”的精神感染,大家在精神洗礼中厚植了家国情怀,更加坚定了“服务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

供稿 | 齐子雄

供图 | 唐荣

一审 | 孔倩玉

二审 | 朱昕晔

三审 | 马民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齐子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