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科技学院锦蓝拾光突击队:红蜜柚里藏青春!访田间地头青春的汗水浇灌出致富果实

发布时间:2025-08-20 13: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馨迪   阅读 5.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杜馨迪)2025年7月,在国家“百千万工程”的号召下,珠海科技学院“锦蓝拾光”突击队积极响应,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践 。为深入学习农业知识,扎根基层一线,助力蜜柚与红橙产业发展,队员们奔赴河源蓝塘紫金县,深入远添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开启了为期七日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七天里,队员们穿梭于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蜜柚与红橙的生长状况,与基地工作人员开展深入的交流和调研。期间围绕品种揭秘、科学种植、红色文旅三大主题,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挖掘当地红色文旅资源,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锦蓝拾光”突击队以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此次活动,是“锦蓝拾光”突击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队员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


一、品种揭秘:特色蜜柚与红橙的优良品种

在蓝塘镇紫金县远添现代农业产业园,队员深入调查果园种植区的地理位置、农产品生长环境以及品种特性。首先是地理位置,种植园位于双兴村缓坡山地(距邓缵先故居21公里),紧邻河惠莞高速,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地势东高西低,支流众多,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自然环境无工业污染,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其次是生长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2.5%,属于肥沃的红壤土质,酸碱度适中(pH值约6.0-6.5),适宜果树根系生长;基地海拔约300-500米,昼夜温差大,为三红蜜柚和红橙积累了丰富的糖分。最后是品种的特性,其中三红蜜柚第四年开始挂果,每年一次结果采摘,成熟期在中秋时节,单果重量达到3斤左右时口感最为上乘,且果型呈椭圆状的蜜柚品质更好。树体每年可增长6~8公分,树龄能达到20~30年。而红橙也在第四年开始挂果,如果管理得当,第三年即可结果,并在第八年进入盛产期;红橙的外皮和果肉均为红色,这一品种是从江西引进的,通常在每年10月成熟,单果重量约为100克。

图为“锦蓝拾光”突击队成员在种植园内拍摄三红蜜柚的生长照片图为“锦蓝拾光”突击队成员拍摄未成熟的红橙与种植园林主管照片


二、科学种植:特色蜜柚与红橙的生长环境

1.生长环境:园区坐落在肥沃的缓坡山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蜜柚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15-25度的向阳坡地确保排水通畅、光照充足,富含有机质的红壤土疏松透气,pH值适宜。利用套袋中的黑膜保存热量,利于糖分积累,加上科学的种植管理,孕育出的蜜柚个个汁多味甜、品质上乘。

2.种植管理:在蜜柚精细化管理中端午时节是关键的套袋期,套袋后约需100天方可采摘。此项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紧密操作,通常需雇佣6名临时工完成。林主管提到:“为确保套袋质量,园区通常会选择经验更丰富的福建地区专业套袋工人进行操作。紧密套袋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反之若操作不紧则可能导致果皮发青。”

3.精修防害:相关的修剪工作安排在11月至12月进行,病虫害防治则主要依靠无人机喷药,因有病虫害问题,每年至少需进行6次喷洒,以确保蜜柚的品质。

图为“锦蓝拾光”突击队成员认真倾听记录种植园基本情况   

图为“锦蓝拾光”突击队成员与林主管进果园实地考察  随后团队成员们跟随种植园管理人员进行了助农实践,对蜜柚进行套袋知识的学习,明白其原理后,通过实地操作掌握技术要点,验证本地劳动力经培训可替代外地工人,从而降低用工成本。成员们还参观园区病虫害防治配药房。该配药房配备专业药剂调配设施,其药池与外部池塘连通。主管介绍,在每年病虫害防治关键期,需调配五至六名专业人员,历时三至四天,完成约五至六桶药液的喷洒作业。

图为“锦蓝拾光”突击队成员亲手操作套袋实践

 

图为“锦蓝拾光”突击队成员套袋后的成果  实践结束后,林主管向突击队展示了园区畸形的小果,并说明此类果实因品质低劣且消耗树体养分,所以需要摘除并且特赠予畸形小果给突击队作为实物样本。并对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销售渠道单一,依赖顺丰快递+帮扶单位采购,2025年红橙滞销约15万斤,占总量18.75%。缺乏品牌化运营,未注册“地理标志”,线上销售占比仅35%,客户粘性低。保鲜与物流瓶颈,红橙保鲜期2个月,蜜柚仅15天,需冷链支持但基地暂未配备冷藏库。山区物流成本占售价20%-30%(距最近物流点10公里),运输损耗率约5%-8%。技术依赖性强,套袋、修剪依赖外地工人,本地村民操作熟练度不足,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无人机喷药需专业设备,本地缺乏技术培训,设备维护依赖外包。人才断层,基地管理人员平均年龄52岁,青年从业者不足10%,新技术推广受阻。缺乏农业科研人才,品种改良与病虫害预警能力薄弱。加工转化率低,仅销售鲜果,未开发果汁、果酒、蜜饯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农旅融合浅层,与邓缵先故居联动不足,未开发“农业+文化”体验项目。缺乏采摘体验、研学教育等业态,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场景单一。


三、红色文旅:邓缵先故居的价值挖掘与传播

邓缵先故居是一座具有150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呈“回”字形布局,灰瓦白墙。堂屋青砖地面刻有“芑洲”小印,由邓缵先手书。核心文物包括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委员会敬赠的“胡杨风骨耀千秋”牌匾,象征坚韧不拔的爱国精神;邓缵先巡边时穿戴的蓑衣和草帽,体现其亲民作风;以及1920年手稿《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日记》,该手稿在1962年中印勘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物质载体与邓缵先爱国戍边、廉洁奉公、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相结合,使故居成为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目前,邓缵先故居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旅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学团队前来参观学习。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推动故居的保护与开发,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展览和讲座,提升故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项目。然而,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如何提升游客体验等。

图为“锦蓝拾光”突击队成员参观邓缵先生平展


  四、总结与展望
  此次三下乡调研通过走访邓缵先故居、深入蜜柚红橙种植基地,深刻感悟爱国精神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双重价值。调研中,团队成员既触摸到戍边志士“主权所在,义不容辞”的家国情怀,也了解到红橙蜜柚种植在品种优化、套袋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同时发现当地荔枝滞销、农事用工依赖外地等问题。展望未来,需以文旅融合推动精神传承,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宽农产品销路,强化青年与乡土联结,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学子,突击队的成员们将以实践为桥梁,持续关注蓝塘发展,为传承先贤风骨、破解产业难题贡献青春力量,让爱国精神与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投入“百千万工程”提供了与乡镇企业对接的宝贵平台,还获得在乡镇企业沉浸式学习农业科技、系统了解特色水果种植全过程的机会,更让大家亲身体验农事艰辛,深刻感悟劳动价值与农业从业者的坚守。“百千万工程”有效架起了书本知识与田间地头的桥梁,深化了青年一代知农爱农的情怀,锤炼了吃苦耐劳品质,为培养大学生作为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鲜活动力。


撰文 | 杜馨迪 陈绮晴 赵洁萍

图片 | 何子玥 袁美芳 曹浚轩

审核 | 陈铭涛 刘丽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馨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