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2日,兰州大学“越脉相承”越剧调研团队为进一步了解越剧艺术,探索文化传播路径,在浙江省台州市先后走访临海市桔香越剧团、台州市孟孟越剧团、台州市阿小越剧团及湖州市越剧三团,以田野调查方式记录民营越剧团的生存现状,在乡野戏韵中挖掘扎根乡土的越剧底蕴,强化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意识。
桔香越剧团:坚守与突围
图为桔香越剧团演出剧照。王梦娴 供图
7月7日下午,松门镇普照寺戏台的后台已是闷热难当,台前的演出却丝毫不见懈怠,一声声婉转唱腔,一个个鲜活人物,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凝神注目。团队成员一进入后台,便感受到忙碌紧张的氛围,伴随着高温天气带来的闷热,成员们深刻体会了戏曲工作人员的辛苦。华美的戏服下,演员身着竹编衣以防汗水浸透戏服,她坦言道:“汗像下雨一样,但在民营剧团工作的这些年里,早就习惯了。”这份“习惯”背后是全年超300天演出的强度。
疫情期间,剧团积极寻求突破,一位演员回忆道:“在疫情期间,我们积极尝试通过新媒体平台寻找出路。”现在线上直播能够催生新机,高清设备也能帮助拓宽舞台边界,手机屏幕更是成为连接新一代观众的桥梁,电子科技的新助力愈发显现。 图为团队成员在后台采访演员。李文彬 供图 尽管演出繁忙,剧团仍然坚持排演新戏。在排演《穆桂英大破洪州》时,饰演穆桂英的应春霞老师向团队分享如何解读角色形象、进入角色内心,从而呈现出更好的舞台。一部戏的编排是全员协作的结果,而正是对越剧的热爱使剧团成员相聚于此。 图为桔香越剧团演出现场观众照片。李文彬 供图 图为团队自主设计的文创扇。王梦娴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乡间演出现场免费发放团队文创扇。王梦娴 供图 采访过程中,一位老戏迷谈到他与越剧相伴到老的缘分,越剧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这些来自田间地头、带着生活温度的真实声音,勾勒出越剧在基层最深厚、最鲜活的群众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戏迷。王梦娴 供图 还有一部分成员则深入后台,再次实地接触到了剧团的幕后生活,对于这种简易又闷热的环境,演员们早已习以为常。演员的坚守令人动容,对越剧的热爱更让人敬佩,源于热爱的坚守让她们从不退缩。对于越剧创新的种种变化,一位从业数十年的老师表示:“时代在变,越剧自然要变。”然而民营剧团演出时间长,条件相对欠缺,排演新戏并不容易,考虑到观众审美和剧团经营,更需紧跟观众喜好。 图为阿小越剧团后台。李文彬 供图 图为阿小越剧团演员后台准备照片。李文彬 供图 王文波老师则强调传承才是根本,她认为“创新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越剧的嵊州话念白、流派唱腔不能丢。”观众偏好《五女拜寿》《白蛇传》《新狸猫换太子》等经典剧目的审美指向更彰显“守正”的重要性。民营剧团要生存,必须在“守正”和“创新”间找平衡。 图为后台工作人员填写团队发放的调查问卷。李文彬 供图 图为湖州市越剧三团路头戏演出现场。庞雅媛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湖州三团后台采访演员。庞雅媛 供图 在团长的指引下,团队绕过观众席,来到了剧团成员们临时栖身的地下室。舞台背后的生活空间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此刻后台空无一人,只有生活过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艰辛的日常,没有华丽的梳妆台,没有舒适的休息设施,仅有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物件。在朴素的舞台前方,早已坐满了手持蒲扇的村民。纵使高温炙烤,戏装厚重,演员们依然专注投入地演绎着角色。折扇轻扬,古老的故事在台上流转,引领观众踏入另一片天地。 舞台之上,演员们演绎着千回百转的故事;观众席中,岁月在老人的皱纹里静静流淌。舞台如此简易,但一颗颗热爱越剧的心搏动着生命的节奏,在戏韵流转中共鸣那一份最淳朴的文化认同。 图为团队成员与阿小越剧团的合照。王梦娴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后台采访演员。李文彬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后台采访演员。李文彬 供图当《送花楼会》的才子佳人情意缠绵时,台前的老戏迷们正沉醉其中,眼中满是追忆。台前幕后,热爱与感动同时生发,相交相融,这份融于血脉和心灵的情感回荡,是越剧扎根乡土的最朴实也最坚实的体现。
7月9日,温岭黄湾村的庙宇里,顶着炎炎夏日的高温,团队贴心准备了200把印有团队logo和越剧元素的实用文创扇,以一份小小的公益之心送上清凉之风,免费分发给在场的乡亲们。同时,团队展开问卷和采访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地观众对越剧的认知、喜好、观看频率以及传承看法。
图为团队成员在后台采访越剧演员。李文彬 供图孟建娣老师坦言时代的发展也让剧团有了新的变化。剧团布景从手绘变为电子,契合情境的灯光背景也能点燃演员的心火,更好地展现角色魅力。尽管有所改善,但演出住宿艰辛与高温环境仍然存在,面对这种种不易,孟建娣老师坦然一笑,依旧走向舞台。图为团队成员在后台采访幕后工作人员。李文彬 供图阿小越剧团:灯影下的坚守与求索
7月10日,箬横镇五份头村戏台后台,化妆镜前,团队正与演员们深度交流。剧团的老生演员杨慧珠老师以前却是专攻小生的演员,从小生到老生,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能看到一个演员身上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和无与伦比的职业韧性。戏曲演员的坚持让她面对台上的高温也能笑着感慨:“台上高温是常事,中暑了接着演也是常态,戏比天大啊!”
7月12日,蝉鸣聒噪,暑气蒸腾,椒江区横塘村正在进行越剧演出。这里上演的,是根植于乡土的、充满烟火气的“路头戏”,一种即兴性强、贴近生活的传统越剧演出形式。
演出间隙,团队采访剧团的团长,湖州市越剧三团的团长是一位朴实的中年女性。她也是演员,身穿戏服,面容犹带风霜,谈及剧团的生活,她语气平静:“环境很艰苦,但是阻挡不了我们对越剧的热爱。”
撰文 | 许诺
图片 | 李文彬、王梦娴、庞雅媛
一审 | 景玉琼
二审 | 李涵
三审 | 潘佳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景玉琼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