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响应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逐光义教队 27 名队员于 7 月 12 日至 20 日在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特色义教、非遗传承、旅游赋能等多元实践,既为沙扒镇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也在基层服务中锤炼初心,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特色义教:以多元课程赋能乡村教育
逐光义教队紧扣 “基层实践育新人” 核心目标,结合当地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并开展九大特色课程,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双向赋能。
图为逐光义教队成员与当地学生合照 辛子雯 供图
环保卫生课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环保意义转化为身边小事,自然而然地关注身边环境,引导学生在日常体验中树立环保理念,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科学课通过趣味实验激发探索欲,如用洗洁精泡泡展现 “看得见的声波”,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图为成员开展科学课 辛子雯 供图
红色爱国教育课创新采用 “故事讲述 + 英雄事迹学习 + 红色歌曲传唱” 模式,搭配情景剧表演、主题手绘等互动形式,让青少年沉浸式重温峥嵘岁月,在情感共鸣中强化民族认同,筑牢 “听党话、跟党走” 的信念根基。趣味音乐课以 “快乐歌唱,协作成长” 为主题,从音阶练习到二声部合唱,教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并设计 “节奏传递”“合唱拼图” 等游戏,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音乐魅力。
图为成员开展红色爱国教育课 麦颂伟 供图
体育游戏课打破传统框架,将跳绳、追逐游戏玩出花样,学生们在跳跃与奔跑中既锻炼体能,又体会团队协作的乐趣;手语课从基础词汇到手语歌曲,通过情景模拟、趣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沟通技能的同时,学会理解听障群体,用无声语言传递温暖。
图为成员开展趣味古诗词课 辛子雯 供图
钩织手工课以生动讲解和实物演示简化技巧,让学生轻松掌握锁针、起针等基础针法,在动手实践中收获成就感;趣味古诗词课跳出 “逐字翻译” 的老套模式,聚焦诗词背后的人物与情感,让千年文化基因在共鸣中扎根;影子游戏则通过 “影子剧场”“影子涂鸦” 等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光影规律,在玩乐中培养想象力与科学思维。
文旅赋能:以创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在深耕地方发展与文脉传承上,逐光义教队精准发力,为沙扒镇非遗保护与旅游升级提供青春方案。
图为组员风筝文化驿站获取素材照 辛子雯 供图
深耕文脉方面,团队紧扣 “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文明经典” 主题,专程采访阳江风筝协会会长陈华新,实地探访当地风筝驿站,系统梳理阳江风筝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团队联合风筝协会开展 “阳江风筝非遗文化进课堂” 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并行宣讲模式,将非遗知识送入当地课堂;同时创新设置知识竞答、风筝设计体验摊位,并通过直播让网友实时参与,多维度助力风筝文化传播。
图为成员展开非遗宣讲课 张思婷 供图
图为组员非遗文化宣讲摆摊直播图 麦颂伟 供图
聚焦旅游发展,调研组深入走访渡头村红区、环城路海货街、沙扒湾海岸等景点,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掌握当地旅游资源分布、配套设施及发展瓶颈。结合调研结果,团队创新提出 “红 + 蓝” 旅游新模式:以景区环境协同共治为基础(如组织队员在沙扒湾拾捡垃圾改善环境),整合海滨资源与红色文化,打造 “海滨 — 红色村落” 特色路线,推动红色文化与海滨旅游深度融合,为当地旅游业提质升级提供新思路。
图为成员教学商户抖音上货 辛子雯 供图
此次 “三下乡” 活动中,逐光义教队以实际行动诠释 “厚德博学,唯实求新” 的校训精神,既为沙扒镇教育发展、文脉传承与旅游升级注入新动能,也让队员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青春担当的理解。未来,团队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更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子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