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李毓婕、张婉琦)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青年大学生行动部署,7 月 20 日至 25 日,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系组建的 “暨创‘食’光” 实践团,前往韶关市始兴县开展乡村振兴专题社会实践调研。在余稳稳、邓树林两位老师带领下,这支由香港学生以及内地学生组成的团队,秉持“逐绿向新,城乡同辉” 的理念,深入基层,探寻生态资源转化与产业创新之路。
光影记录生态文化,展现乡村振兴活力
生态文化是乡村生态振兴根基,团队聚焦始兴标志性生态文化资源,以摄影技术展现 “生态 + 文化” 驱动的乡村振兴故事。
团队对罗坝围楼、车八岭等进行影像记录,构建可视化资料库,为后续文创开发、生态体验项目积累素材。其中,重点记录罗坝围楼特征及转型文化展馆案例,彰显当地文化根基与振兴活力;在车八岭自然博物馆拍摄珍稀标本、生态景观等,梳理科技赋能展览的设计逻辑,为科普短视频制作、药食同源产品开发提供基础视觉元素。
▲图为长围村围楼内部。 何梓晴 供图
聚焦始兴生态,实践团深探竹荪产业路
生态始兴,因地制宜,实践团深入桃源村开展专项调研。在当地居民引导下,团队实地考察山林野生菌资源,采集信息并拍摄记录种植技术与产业规模;还将调研延伸至厨房,以镜头追踪酿竹荪、竹荪蛋糖水等特色美食制作工艺,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原料特性、加工环节及成品感官品质。
▲图为实践团在桃源村采摘野生菌。 鹿荷佳 供图
通过跟踪记录“种植-采收-应用场景”全链路,团队捕捉到竹荪在深加工环节的技术瓶颈,并初步探讨了提升产品价值的应用方向。这些一线记录,为后续实验室复现传统工艺、开展优化研究提供了真实场景与操作参照。
访谈乡创奋斗故事,凝聚产业发展力量
实践团深度访谈多位返乡创业企业家,听他们讲述依托始兴生态资源发展产业的历程,以及面临的技术与市场挑战。企业家们的家乡情怀与实干创新精神,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此次对话不仅让队员们收获宝贵创业经验,启发对市场需求挖掘的新思考,更促使他们思索如何以专业知识助力解决创业者实际难题,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返乡创业企业家畅谈。 鹿荷佳 供图
红色研学铸初心,青年笃行担使命
秉承理想信念教育宗旨,团队专程赴仁化县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参观革命历史展览中,队员们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与实物展品,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奉献精神。来自香港的队员何梓晴沉浸于展陈之中,认真记录。她坦言:“亲临现场的震撼远超书本所学,那份超越地域的家国情怀和根植血脉的精神共鸣,让我更深刻理解了祖国历史与民族精神,也清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汲取红色精神力量,立足食品科学专业领域,勇担时代使命。
▲图为实践团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前合照。张婉琦 供图
“暨创‘食’光”实践团以科技为犁,深耕始兴沃土,以生态为本,助力乡村振兴。团队不仅用镜头展现当地生态文化魅力与振兴故事,更致力将始兴绿水青山、特色风物转化为产业动能与文化影响 , 为 “百千万工程” 贡献暨大生科人智慧。
撰文 | 兰红露 周柯维 叶傲诚
图片 | 鹿荷佳 何梓晴
审核 | 李毓婕 张婉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毓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