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13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探六合,寻红忆文韵”社会实践团走进南京市六合区,先后深入龙袍镇、竹镇等地,开展非遗美食文化学习与红色历史探寻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助力文化振兴”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网络宣传等方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在舌尖风味与革命岁月的交织中,触摸六合区“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的双重文化用食品科技专业实践书写青春担当。
团队深耕一线摸实情:解码文化传承的发展状况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六合区龙袍镇程二生态农庄,与程斌师傅学习交流,通过面对面采访交流的形式,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产业融合发展等核心维度,展开“沉浸式”调研,进一步了解龙袍蟹黄汤包的制作过程和近年发展情况。
在交流过程中,团队发现龙袍蟹黄汤包已形成“原料本地化-产业联动化”的良性循环性物质基础,实现产业链的闭合和资源利用。原料本土化不仅保证蟹、黑猪肉的品质有保障,更重要的是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养殖业、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带动行业向阳发展、家乡向上发展。
此外,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龙袍蟹黄汤包不断宣传不额外加糖、不做预制的特点,与当今主流的健康饮食观点相契合,深受各年龄段的喜爱,大大促进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未来发展态势良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程斌师傅交流时合影。王莹 供图
红色足迹:馆内探寻精神传承脉络
7月13日,实践团成员来到六合区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推开厚重的木门,墙上“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瞬间将众人拉回烽火岁月。
1942年,竹镇成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这里成为新四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览馆除介绍竹镇人民在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下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外,还陈列了抗战期间新四军使用过的手枪、望远镜、军用水壶、电话机等物品。
现场展厅通过多媒体影像等形式还原抗战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在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团结各方力量,开展武装斗争的鲜活图景。同时,纪念馆与企业合作,致力于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生态资源结合,开发“红色研学+乡村体验”创新型路线。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旧址。王莹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前合影。王莹 供图
知行合一育担当:专业实践扎根文化振兴一线
此次实践不仅是食品科技学院“大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更是“产学研用”融合的具体探索,团队既触摸到非遗美食的温度,也感受到红色历史的厚重。硝烟虽散,但精神永存,接下来,实践团将整理收集的资料,通过校园宣讲、线上推文等形式,持续传播六合区的文化故事,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将专业所长融入文化振兴战略,用食品科技的专业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文化赋能的道路上书写青年担当。
(通讯员 杨川宇 王莹 陈怡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怡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