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黎千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2025年7月10日至17日,贵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拾遗黔兴 助力黔行”实践团队赴黔东南州台江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队员们深入易地搬迁社区宣讲健康知识、走访红色旧址感悟精神传承、探访非遗技艺触摸匠心、走进田间车间探寻产业密码。
奉献融邻里 知行共成长
实践团队走进台江县方黎湾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青瓦绿树间洋溢着多民族共居的温暖。队员们围坐居民身旁,用家常话解读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倾听嬢嬢们在袅袅茶香中细数生活变迁。聚焦“一老一小”,队员们开展了常见疾病科普和暑期防溺水宣讲,将健康与安全的种子播撒心田。这场互动,让政策解读更接地气,也让队员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真切领悟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的深意。
图为实践团队与小朋友们的方黎湾问答互动
世代守英魂 重峦觅足迹
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巫脚交村。在村民张勇才引领下,踏着雨后泥径,寻访一座特殊的红军墓。“牺牲的小红军,和你们一般大。从我爷爷埋下他起,就视如祖坟般守护。”张家三代人的坚守,墓前新鲜的祭品与净碑,让队员们喉头哽咽——精神的传承,是祖辈埋下的土,是后代添的新泥。翌日,偏寨村的中央红军驻地旧址与渡口遗址,木梁上的痕迹与江水的回响,让历史的烽烟与先烈的足迹在山水间愈发清晰。青春的足迹踏上这片土地,方知“安稳”的分量,懂得“传承”是融入日常的无声坚守。
图为实践团队聆听守墓人讲述历史
银辉淬匠心 鼓韵传苗魂
“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文化底蕴璀璨。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水根不足20平米的简陋工作室,队员们目睹了银饰从铸炼到成型的精妙技艺。墙上人民大会堂的留影,讲述着他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嘱托传承的光荣。这份技艺,不仅是家族的使命,更是国家的珍视。
图为实践团队听非遗传承人讲解银饰苗族锻造技艺
次日,实践团队来到反排村,拜访了国家级非遗反排木鼓舞传承人唐师成。唐师成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传承四十五辈、充满原始野性之美的木鼓舞。队员们尝试基本动作,从生疏到渐悟其韵律。唐师成老师期盼着这门古老艺术被更多人了解与传承。苗银的细琢与木鼓的狂放,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传承人毕生的坚守,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化石与创新火种。
图为实践团队学习反排木鼓舞
垄上紫薯藏 坊间酸香酿 场中乡情燃
在台盘乡棉花村高山紫薯基地,千米海拔的昼夜温差与富硒红壤,孕育出肉质细腻、花青素丰富的“致富薯”。王川村支书难掩喜悦:“合作社收、电商卖,亩产比玉米多挣两千多!”队员们查看灌溉、记录周期、帮忙装箱,触摸着“一村一产业”的生动图景。
苗苗酸汤有限公司里,传统陶缸中的“老酸水”自然发酵,现代化生产线将预制酸汤礼盒发往全国。负责人的话道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老手艺得留着,也得跟上时代!”
台盘乡“村BA”赛场,震耳的呐喊与村民灿烂的笑脸,点燃了乡村最鲜活的精气神。这项从田间走向全国的赛事,已成为台江的文化符号。队员们学喊苗语加油口号,在沸腾的欢呼中顿悟:这球场,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跃动的篮球激荡着乡村的活力与希望。
图为实践团队来到生产车间参观酸汤制作工艺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台江之行,青春在行动中淬炼:是宣讲时老乡举起的手,是红军墓前饮下的烈酒,是银匠铺里的叮当敲击,是与支书畅谈产业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些瞬间,让“乡村振兴”从书本上的概念变为一个个可感的故事。
短暂的“三下乡”虽已落幕,但青年的担当永不停步。队员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无论重返台江见证新变,抑或扎根他乡,都矢志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茁壮成长为能遮风挡雨的栋梁之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可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