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职青年体验红军12小时:当“05后”遇上1927

发布时间:2025-08-14 23: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宗儒、陈慧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许宗儒、陈慧)为弘扬革命精神,永续红色血脉,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组织了“红军的一天”教学活动。早上8点的盘山公路,大巴车在浓雾中缓慢前行。车厢里,实践团的成员们昏昏欲睡,直到一个急转弯让所有人都惊醒过来。窗外,陡峭的悬崖和蜿蜒的山路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手机导航显示海拔已超千米——这群“05后”的“红军12小时”体验,从此刻正式开始。

战地晨光:当现代视角遇见历史战场

▲图为实践团在黄洋界的合影

晨光微熹中,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哨口迎来了新一天的访客。讲解员讲述的“黄洋界保卫战”故事在晨风中回荡,那些以少胜多的传奇战术仿佛穿越时空重现眼前。山风掠过,吹散最后一缕晨雾,阳光洒在斑驳的防御工事上,长满青苔的石头掩体在朝阳中投下长长的剪影。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05后”青年们站在当年红军战士坚守的阵地上,用全新的视角解读着这场跨越近百年的“战术对抗” ——一边是简陋的武器与坚定的信念,一边是先进的设备与求知的渴望。

山径砺行:急行军后的薪火传承

▲图为坝上村原村支书介绍村长情况

晨光中的山径蜿蜒向上,年轻的身影在崎岖路面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背包随着步伐晃动,汗水浸湿的衣背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急行军的疲惫还未散去,坝上村的炊烟已在不远处袅袅升起。土灶前,一双双年轻的手生涩地操持着锅铲。柴火噼啪作响,铁锅里的食材在翻炒中渐渐飘香。时而溅出的油花,时而焦糊的菜叶,都在诉说着这堂特殊烹饪课的青涩与真挚。老书记站在一旁,目光在灶台与远山间游移,仿佛看见两个时代的影子在此交汇。当简单的饭菜终于上桌,每一道都承载着别样的分量。粗瓷碗里盛着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阳光透过老屋的窗棂,将斑驳的光影投在餐桌上,那些被照亮的碗筷,正无声地讲述着薪火相传的故事。

星火相承:八角楼里的初心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慎徳书屋前的合影

斑驳的木门缓缓推开,八角楼内时光仿佛凝滞。毛主席曾伏案工作的书桌静立一隅,那盏复制的油灯、磨损的砚台与泛黄的书页,在斜照的阳光下晕开淡淡光晕。粗糙的土墙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木质窗棂将山间的风轻声引入。有人俯身细看桌面的笔迹,有人默记墙上的作战地图,这一刻,两个时代的青年在此心灵交汇——当年在油灯下求索真理的执着,与今日在阳光下追寻初心的热忱,同样炽烈。暮色渐浓时,八角楼的轮廓在群山间渐渐模糊,唯有那盏不灭的灯火,依然透过窗纸温暖地亮着,如同穿越时空的守望,照亮每一代人的前行之路。

夕阳西斜时分,返程的大巴沿着盘山公路缓缓下行。车窗内,疲惫却明亮的眼眸倒映着渐行渐远的井冈山轮廓。这一天,“05后”们用脚步丈量了黄洋界的每一寸战壕,用双手复刻了红军灶台的人间烟火,用目光摩挲过八角楼里未干的墨迹。当相机里填满青苔斑驳的防御工事、土灶前手忙脚乱的剪影、油灯下专注凝视的侧脸,这些数字时代的记忆载体,正悄然完成着与革命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山路转弯处,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八角楼的飞檐,仿佛为这场青春与历史的相逢盖上金色的邮戳——这12小时的精神接力,终将成为新时代青年血脉里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宗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