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马察需求,下乡践使命 ——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赴游洋镇天马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4 22: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8日,为助力乡村空间美化和探寻天马村乡村发展的特色路径,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需求+”福农助村实践支队赴仙游县游洋镇天马村开展为期为15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游洋镇天马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不仅是青年挥洒青春、勾勒青春画卷的实践沃土,更是青年深耕乡村生态文明发展、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大课堂。

笔墨镌绘乡韵,彩墙谱焕新生

支队队员们投身墙绘创作,共设计并绘制主题墙绘5幅,总面积约30余平方米。支队以“石门峡谷”和“天马古村”为主题,他们走访村民、挖掘故事,以乡村文化为魂,将当地著名景色、生态理念融入墙绘。首先对墙面进行除尘和刷白处理。随后,他们巧妙运用投影仪勾勒轮廓,再以粉笔和毛笔精细描绘。最终用调和好的颜料为墙面涂色。

指导老师谢忠伟提到:“墙绘是乡村的新名片,你们让艺术扎根乡土!”一幅幅生动墙绘跃然墙上,为乡村风景新添一笔,更以艺术力量唤醒乡村文化活力,让队员领悟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

图为支队队员绘制天马古厝墙绘 供图杨思涵

青山迹印初心,广场誓昭信仰

支队队员走访了解天马村--内石门与外石门,通过村干部何文甲的介绍以及与当地村民的交流,支队队员对于天马村有了初步的认识。

山上古寨是明万历年间抗击倭寇据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地点。队员们走进天马山革命战斗遗址,了解天马山革命事迹;踏入宣誓广场,支队队员庄严地整齐念出誓词,表达了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当年革命先辈的雕塑,展现了当地革命时期游击队员的英雄事迹,是红色革命文化在现实中的具象体现。其下面还刻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革命理想高于天”,使队员们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不屈的意志和鲜红的使命。

图为支队队员在宣誓广场感受红色文化并宣誓 供图杨思涵

访贤达听教诲,助振兴展抱负

在内石门,支队队员跟随村书记郑星辉拜访天马村的乡贤——郑汉雄。在支队队员们与郑汉雄的交谈中,郑汉雄提及饮水建设工程,用自己的经历来教导队员们要注重团结群众,学会与群众打交道,其间队员们学习到了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此次乡贤采访,支队队员们接触到了更多乡村振兴经验,了解到了乡村发展的痛点,深受郑汉雄先生精神的感染。

图为支队队员与郑汉雄老人进行交流 供图杨思涵

探察药香栈道 ,开拓文旅新篇

在指导老师谢忠伟的带领下,实践支队前往仙游县游洋镇天马村沿溪栈道,开展实地生态文化与文旅产业调研。

支队队员们实地考察了这条长约1.6公里、沿萩芦溪蜿蜒而建的生态栈道。支队队员们重点观察了其按两年一遇洪水位设计并复核十年一遇洪水冲击的防洪构造,以及运用古朴木质材料、巧妙融入峡谷溪流与山石植被的生态设计理念。支队队员们还辨识记录了栈道周边生长的金毛狗蕨、石橄榄等特色名贵植物,深入探讨其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

栈道兼顾游览与生态保护,为生态旅游提供门径。沿途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利于深挖本地中医药文化,助力打造特色健康文旅,开辟乡村振兴的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支队在沿溪栈道合影 供图杨思涵

从土墙改造到乡贤采访,从登山溯源到探谷求知,乡村振兴学院"需求+ "福农助村赴游洋镇天马村支队队员们通过多个实践活动,了解天马村的发展痛点,调研村子发展历史,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三下乡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实践队员们将带着这份热忱,走进基层,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杨思涵 颜含羽 洪梓琪 谢雨轩 黄斌 伍美玲 梅昌鑫 范圣哲 图/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