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军小学,触摸传承与交融的温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赣苗连心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4 09: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尹先胜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2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赣苗连心团的志愿者们,走进了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红军小学。在这里,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校园的活力,更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触摸到了文化传承、民族交融与红色精神的温度。

百家锁里的传承:八代物件承载的文化记忆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一名学生胸前的百家锁吸引了志愿者的目光。这把银锁已在家族中传承八代,是祖辈们跨越百年留下的“信物”。而在这个家庭里,文化的传承远不止于此:奶奶与妈妈会一同坐在织布机前,奶奶熟稔地起彝族刺绣的纹样,妈妈细心地补汉族传统针脚,一件件融合了民族特色的衣服在两代人手中慢慢成形。从八代相传的百家锁与金、玉、银饰,到奶奶和妈妈共同缝制的衣物,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里,在代代相传中延续着文化的根脉。

多民族家庭的交融:在日常里生长的文化共鸣

这位带着百家锁的学生,有着特别的家庭背景——奶奶是彝族,妈妈是汉族,爸爸是傣族。在她的家里,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彝族的火把节,会准备汉族的糕点;汉族的春节,会挂上傣族的织锦装饰。奶奶教她唱彝族歌谣,妈妈教她绣汉族的传统纹样,爸爸则用傣语给她讲古老的故事。她手上戴着的手链,是用彝族的银片、汉族的红绳和傣族的彩珠编织而成,就像这个家庭的缩影,不同民族的元素相互融合,却又各自保留着特色。在这样的环境里,文化没有界限,而是在日常的相处中,形成了独特的温暖与活力。

红色宣讲员的讲述:少年心中的红色种子

红军小学的教室里,一场特别的“红色故事会”正在进行。几名学生化身红色宣讲员,向志愿者们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禄劝,战士们用马背上的干粮接济断粮的乡亲,用‘半条被子’的温暖告诉大家什么是鱼水情深”“革命年代,这里的乡亲们悄悄给游击队送情报、藏伤员,就像守护星星之火一样守护着希望”“自卫还击战时期,有位家乡的战士在阵地前写下家书,说‘只要能守住家国,再苦再难都值得’”……他们的声音虽然稚嫩,但讲述得十分认真,眼神里充满了敬佩。这些宣讲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排练讲述,就是希望能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他们的讲述中,长征精神的坚韧、星星之火的信念、保家卫国的担当都变得鲜活起来,红色精神也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红军小学之行,志愿者们看到了文化在传承中延续、在交融中发展,更看到了红色精神在少年一代中的传递。这些鲜活的场景,让“传承”与“发展”有了更生动的注脚,也让三下乡的意义更加深刻。

撰文:赣苗连心团

指导老师:徐巧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先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