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14 09: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宇航   阅读 2.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7月2日,安徽工业大学的一群学生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濮塘革命烈士陵园和新四军作战指挥部旧址,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濮塘烈士陵园遗址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的照射,学生们满怀崇敬地踏入了濮塘革命烈士陵园的入口。清晨的林子格外喧嚣,蝉鸣声,鸟雀声,伴随着轻微的风声,在同学们的耳边回荡。学生们自发排成整齐的队列,庄重地走向烈士陵墓。一排排墓碑整齐排列,碑前大多放着新鲜的菊花,那是前些日子其他单位来祭扫时留下的。还有几座墓碑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无声地诉说。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在墓碑前驻足,有的轻轻抚摸着碑上的字迹,有的则在低声念着碑文上的简介。他们拿出抹布,擦拭着墓碑上的灰尘,然后轻轻的放下花束,鞠躬默哀。世界仿佛在那一刻静止。树林中变得格外安静,没有人有多余的动作,有的只有寂静。他们想要表达的似乎没有表达,但一切都在动作和神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走过墓碑,迎面的是一座高耸于广场上的纪念碑。纪碑高耸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色的大字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昭示先烈们的肉体虽已消逝,但他们的精神将永存于世间。碑后,是一座记载着革命事迹的浮雕,以及一块镌刻着烈士们姓名的长石。浮雕上,硝烟与炮火仿佛在此刻凝固,持枪冲锋的战士与冲锋的号角相互映衬,向同学们展示出了当年那一场战争的残酷。“1945年,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在此与日伪军展开激战,78名战士壮烈牺牲。”有人轻声念出了长石上记载的文字,他们的脚步不由得放慢,注视着烈士们的名姓。大部分人牺牲时仅二十多岁,五百二十五名烈士的名字组成了一面石碑,上面展示着先烈们抗战时的奋不顾身,展现着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

离开墓区,一行人来到了不远处的新四军作战指挥部旧址。那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青砖黛瓦,木门上的铜环已经有些氧化,却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推开木门,吱呀一声轻响,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屋内的陈设极其简单,几张木制的桌椅摆放在中间,桌子上放着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旁边还有一盏煤油灯,灯芯早已不见,只剩下一个空玻璃罩。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地图,地图上的山川河流用不同颜色标注,一些地方还留着红色和蓝色的标记,那是当年的作战部署。

在门边乘凉的老人成了历史的传声筒,他向同学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老人虽已年迈,说起儿时从长辈那里听到事迹却神采奕奕。虽然老人的记忆带着岁月的模糊,有些细节甚至前后不太连贯,但“军民同心”的画面却在他的讲述中愈发清晰。

图为此次志愿参与人员夕阳西下,到了返程的时间。车子驶离濮塘,同学们却没有像来时那样安静,讨论仍在继续。“今天看到的那些烈士,真的太让人感动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纪念他们。”“我觉得可以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做成实践报告,让更多同学看到。”“还可以做个PPT,在学校的宣传栏展示。”“要不我们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吧,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的感受。”“演讲比赛也是个好主意,让更多人听到濮塘的故事。”

你一言我一语中,一个又一个想法被提出,又被不断完善。这群年轻人心里清楚,这次濮塘之行,他们不仅仅是看到了历史遗迹,更重要的是,他们触摸到了先烈们的信仰与家国情怀。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如同种子一般,在他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交流。而这份交流,终将化作新时代的力量,激励着这群年轻人在未来的日子里,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将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才能让抗战精神在青春里永远鲜活,让红色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宇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