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穿越千年,回荡振兴时刻 —— 东北财经大学“星星之火”青年大学生实践队赴沈阳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
2025年7月24日至27日,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星星之火”实践队走进沈阳,在九一八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遗址、中国工业博物馆及沈飞航空博览园开展为期四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循着历史脉络,在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于工业遗产里触摸时代脉搏,用脚步丈量城市记忆,用青春视角诠释责任担当。
7月24日清晨,实践队首站来到九一八博物馆。阴沉的天空下,“残历碑”无声矗立,巨大的钟表指针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队员们缓步走过“九一八事变”历史展区,泛黄的报纸、锈迹斑斑的步枪、受害者的血泪证词……一件件实物与影像资料,将那段山河破碎的历史清晰铺展。在“东北抗联”主题展厅,讲解员讲述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的英雄事迹时,队员杨佳娴悄悄红了眼眶,“课本里的文字变成眼前的实物,才真正懂得‘家国’二字的重量。”
图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标志性建筑“残历碑”
次日,实践队来到中共满洲省委遗址。这座藏身于沈阳老巷中的青砖小楼,曾是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推开斑驳的木门,煤油灯、旧文件袋、泛黄的革命刊物还原着80多年前的场景。“1927年,中共满洲省委在此成立,无数共产党人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组织斗争……”听着讲解,队员们围站在当年的秘密会议室里,仿佛能听见深夜里压低的革命誓言。队员吕修霏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浸着热血,我们站在和平年代,更要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光明。”
图为实践队队长刘佳乐在浏览中共满洲省委遗址展墙上赵一曼同志写给其子宁儿的绝笔信
工业记忆的探寻从7月26日开始。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巨大的机床、蒸汽机车头、第一台国产万吨水压机占据着展厅中央,锈迹与油污里藏着新中国工业的崛起密码。“这是1953年沈阳机床厂生产的第一台车床,背后是上千名工人连续三个月的日夜攻关。”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驻足良久。副队长单诗涵轻抚机床冰冷的表面,“课本里的‘一五计划’在这里有了温度,老一辈工业人的韧劲值得我们传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杨佳娴和队员曹知进在观察工业生产中金属冶炼环节的历史工艺和流程
实践最后一站,队员们走进沈飞航空博览园。当歼-5、歼-8等国产战机的实体模型映入眼帘,金属机身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讲解员讲述“航空报国”精神时,展厅里格外安静。“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沈飞的发展史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缩影。”队员们抬头仰望战机,仿佛能看见它们翱翔蓝天的身影。
图为实践队队员马一宁在沈飞航空博览园体验真实退役战机
7月27日傍晚,实践队踏上返程。四天里,从红色遗址的凝重到工业展馆的厚重,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与“时代责任”的理解。“星星之火,不仅是我们团队的名字,更应是青年一代传承精神、奋勇前行的信念。”队长刘佳乐的话,道出了队员们共同的心声。
图为实践队队员单诗涵、马一宁、刘佳乐、曹知进、杨佳娴(从左往右)在沈飞航空博览园的合影留念
从红色遗址的初心传承到工业地标的振兴见证,“星星之火”实践队的沈阳之行,既是红色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与东北振兴同频共振的青春之约。队员们将以星火之名,承古韵、传红色、助振兴,让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撰文 | 刘佳乐 杨佳娴
图片 | 马一宁 吕修霏
一审 | 刘佳乐
二审 | 单诗涵
三审 | 曹知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