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到十堰:戴季昌的三线建设人生​​

发布时间:2025-07-25 20: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嘉睿智   阅读 5.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7月1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以下简称"寻访团")来到二汽退休老工人戴季昌家中,开展采访。

82岁的戴季昌坐在阳台上边的椅子上,望着远处东风公司现代化的厂房,开始讲述那段光荣岁月。从长春一汽调到十堰时,真没想到要过这么苦的日子。"戴爷爷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图为爷爷为团队成员描述三线建设的故事。 商思源供图

连吃青菜都是奢望”的创业岁月​​

1969年,戴季昌响应国家号召,从长春一汽奔赴十堰参与二汽建设。当时正值三线建设高潮,二汽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选址在鄂西北的深山之中。“下了火车就傻眼了,满眼都是山。”他回忆道,当时进出山区只能坐船或搭拉灰车,交通极为不便。

最让他难忘的是1971年冬天,他抱着半岁的儿子挤在运水泥的货车里。“车厢里全是灰,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我只能用工作服把他裹紧。”说到这里,老人眼眶微红,“现在想想都心疼,但那会儿大家都这样,没人叫苦。我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责任。”

生活条件的艰苦超出想象。夏季车间温度高达40多度,但办公场所限制空调使用;枯水季节要跑到十几公里外的黄龙水库拉水。最困难的是吃饭问题,“叶菜和果菜青黄不接时,食堂连着一个月只有土豆萝卜,能吃上青菜都是奢望”。老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1972年的饭票,“这是当年最珍贵的东西,现在想想,那段日子虽然苦,但特别纯粹”。

零号战役”与“功臣车”的荣光​​

1978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二汽面临军转民的关键转型。“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戴季昌参与了著名的“零号战役”,他翻开一本泛黄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技术参数:“三个月分三个阶段攻关,工人们日日夜夜,就为攻克民用车生产线。”笔记中夹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几十个年轻人围着一台发动机,有人站着吃馒头,有人趴在地上测量。“这是我们技术科全体人员,连续工作36小时后拍的。”戴季昌指着照片中一个消瘦的年轻人,“这是我,那会儿体重不到110斤”。

图为戴季昌老人向成员展示老照片。图为冯嘉睿智供图

最让他自豪的是EQ240军车的故事。1979年,这款车在中越边境反击战中表现出色。"前线战士说,别的车趴窝了,只有我们的车还能跑。"老人眼睛发亮,从书柜取出一封泛黄的感谢信,“这是前线部队寄来的,战士们叫它'功臣车'”。信纸已经脆化,但字迹依然清晰:“感谢二汽工人造出这么好的车,它救了很多战士的命。”

一盏台灯下的精神家园:老建设者的书香人生​

走进戴季昌的客厅,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电视机,而是占据整面墙的书柜。书柜里整齐码放着泛黄的书籍,按历史、文学、技术分类摆放,每本书的书脊上都贴着编号标签。“这是我一辈子的财富,”老人轻抚书脊,眼里闪着光。“读史让我看懂了三线建设的意义。”书桌上摊开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简史》,页边写满蝇头小楷的批注。“我特别爱读改革开放史,”他翻到折角的一页,“当年我们搞EQ240时,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老人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铁盒,里面珍藏着1980年代的读书笔记,发黄的纸页上工整记录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保尔的坚持,就是我们造车时的信念。”

窗边的老式写字台上,摆着一摞手工装订的诗集。戴季昌拿出来向团队成员展示,封面写着《戴季昌诗集》。他笑着念出其中一首:"'芦席棚外雪花飘,机床轰鸣似春潮;若问青春何处去,车桥齿轮作路标。'"诗句间还能闻到淡淡的墨香。

临别时,老人嘱咐一定要多读书,并推荐一本书籍。"读书就像给发动机加油,"他握着团队成员的手说,"你们搞创新,既要有新技术,更要有老精神。"老人挥手时若有所思“当年我们讲'献了青春献终身',现在年轻人更看重个人发展。这没有对错,但有些精神,永远不该丢。你们都是好样的!”(通讯员 万悦 冯嘉睿智)

图为团队与老人合影留念。商思源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