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垄上助农队携手网红“吴苏农”团队,在南通市如皋市下原镇老坝村养殖场开启助农直播专场。这场由大学生与乡土网红联合打造的“田间直播间”,以数字技术为乡村特产打通“出村进城”新通道。
图为老坝村养殖场
田间直播间:从养殖场到餐桌的“新鲜速递”
“家人们看过来!刚从鸭棚捡的草鸭蛋,还暖的呢!”镜头前,南通大学学生助农队成员变身“推介官”。他们拿着刚捡拾的鸭蛋,讲述养殖环境的生态优势,分享捡蛋时的感受,让“新鲜”二字可视化。网红“吴苏农”用接地气的互动、生动的表达,带动直播间氛围。此次直播打破传统带货模式,将直播间直接搭建在养殖场内,网红“吴苏农”与学生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实时展示鸭蛋分拣、包装流程,有人解答网友对养殖标准的提问,用“看得见的新鲜”打动消费者。
“39.9元30枚还包邮!”当福利价格公布,直播间互动量瞬间突破峰值,评论区“给爸妈买一份”“支持助农”的留言刷屏。据吴苏农团队统计,直播期间共售出鸭蛋1410枚,销售额达1875.3余元,创下老坝村农产品单日线上销量纪录。
图为成员在直播间进行鸭蛋讲解
青春力量扎根乡土:创新“高校+网红”助农模式
“以前养鸭全靠批发商,价格压得低还容易卖不出去。”养殖场负责人看着不断跳动的订单数据感慨,“这些大学生不仅帮我们卖鸭蛋,还教我们拍视频、做账号,现在村里老人都知道‘手机能当新农具’了。”
此次直播是垄上助农队“数字助农三部曲”的关键一环。前期,队员们深入调研当地农产品特色,为鸭蛋设计“生态养殖日志”短视频;直播中,运用专业知识优化话术设计与流量投放;后续,将整理形成《乡村直播实操手册》,培训更多农户掌握新媒体技能。这种“调研-实践-赋能”的闭环模式,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更为乡村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人才。
网红“吴苏农”团队负责人唐军老师表示:“高校学子的创意视角与年轻人对网络趋势的敏感度,让乡土故事有了新的表达方式。这次合作证明,当青春智慧遇上本土流量,助农可以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和直播间网友热情互动
从“流量”到“留量”: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作为南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垄上助农队已在如皋市开展系列助农活动:此前通过短视频推广养殖场基地,带动线下采摘量增长40%;后续还将举办“电商普法课堂”,帮助农户规避直播带货法律风险。
“助农不是一次性的‘流量狂欢’,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团队指导老师袁小平说,队员们正着手搭建“农产品线上展销平台”,计划整合如皋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实现“一次实践、长期赋能”。
此次直播实践,不仅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探索出“青年返家乡+数字兴产业”的新路径。随着更多大学生带着知识与技术扎根乡土,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正被逐步激活,一幅“农有增收、学有成长、乡有活力”的图景正在江海大地上徐徐展开。
图为团队成员与养殖场农户以及网红“吴苏农”合照
通讯员:马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