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陆奕诺,刘昱含,姜茜雯,朱治宁)2025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盛夏知行团”的团员们踏上了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的土地。在“三下乡”实践中,他们以“生态保护+人文关怀”为双主线,深入五大实践阵地,用脚步丈量乡村肌理,用行动书写青春担当,为乡村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这场“五维联动”的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一次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青春方案。
(图为“盛夏知行团”实践队员合影)
峡山水库:守护生命之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库清水,关乎千万家。”在峡山水库管理局,实践队成员首先感受到了水源地保护的沉甸甸的责任。站在水库枢纽工程观景台,“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生物栖息”三位一体的生态功能清晰可见:汛期时,水库如巨伞般蓄纳洪水,守护下游安全;平日里,通过层层净化工艺,让每一滴水都清澈可鉴;沿岸的湿地则成为鸟类、鱼类的乐园,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链。
(图为实践队员与水库管理局领导合影)
管理局的专家带着队员们走进水质监测站,详细解读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源地保护条例》中的核心条款。队员们一边记录着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要点,一边在笔记本上标注着“禁止化肥滥用”“景区垃圾定点收集”等具体建议。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系统掌握了水库生态系统的构成,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守护一盆清水”对民生的重要意义。
绿康源养老院:代际温情,让关爱落地生根
在这里,“盛夏知行团”的队员们化身“暖心使者”,用实际行动传递着青年一代的关怀。
实践伊始,队员们便协助工作人员搬运了米面粮油等爱心物资,随后拿起扫帚、抹布,对院区公共区域进行了彻底清扫。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看到整洁的庭院和老人们欣慰的笑容,队员们觉得一切都值得。针对老人们对智能技术的需求,实践队专门开展了“科技助老”活动。他们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视频通话软件,演示在线医疗挂号的操作流程,还打印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贴在老人的床头。
(图为实践队员整理老人们的椅凳)
除了物质帮助与技术指导,队员们更注重与老人的情感交流。他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给奶奶讲校园里的新鲜事,院子里时常回荡着欢声笑语。代际共融不只是形式上的陪伴,更是心灵上的贴近。这次实践让他们明白,敬老服务既要“雪中送炭”,更要“锦上添花”,用真诚与耐心搭建起跨越年龄的沟通桥梁。
王家庄街道:垃圾分类,让社区治理更精细化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王家庄街办合影)
荧光灯管属于有害垃圾,需要单独投放;过期药品要密封后放入专用回收箱……在王家庄街道办的培训室里,队员们正认真记录着垃圾分类的“学问”。此次街道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环境是生态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培训结束后,队员们拿起工具,沿着2.3公里的社区道路展开了清扫行动。塑料瓶、废纸、包装袋……各类废弃物被一一捡拾,装袋后运至分类点。比如沾满油污的外卖盒属于其他垃圾,而干净的纸箱则是可回收物,这些细节都需要耐心区分。
(图为实践队员清理王家庄街道社区垃圾)
为了让居民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实践队在社区广场设置了智能回收箱,现场演示扫码投递流程。不少居民当场尝试投递,纷纷点赞这种“环保又划算”的方式。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标准与方法,更让他们看到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路径。“社区环境好了,居民生活舒心,生态保护也落到了实处。”街道办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密切关联。
卢志英烈士故居:红色基因,在沉浸式学习中传承
在卢志英烈士故居,烈士的精神让队员们肃然起敬。这里的实践,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队员们仔细观摩着烈士的遗物:泛黄的日记本里,记录着他对民族解放的思考;磨损的怀表,见证了他在隐蔽战线的紧张岁月。当读到“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手稿时,队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刻剖析着革命英烈“为信仰献身”的精神内核。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烈士故居内合影)
此次红色教育实践,让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卢志英从接受新思想到投身革命的完整历程,更在沉浸式学习中理解了“红色基因”的真正含义。
峡山雨林生态科普馆:工业遗存的“绿色蜕变”,书写生态转型新答卷
站在峡山雨林生态科普馆内,队员们惊叹于眼前的景象:锈蚀的反应釜被改造成攀缘植物的支架,管道变成了雨林景观的装饰,工业风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
在生态改造调研中,队员们了解到,这座科普馆的前身是一家废弃化工厂。改造时,建设者们保留了原有工业设施,通过生态化设计,让“工业伤疤”变成了“生态景观”。在沙生植物馆,滴灌系统的应用让人眼前一亮——通过精准控制水量,节水率高达65%,既满足了植物生长需求,又践行了绿色理念。生态馆的建成,不仅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更让村民们尝到了“生态红利”的甜头。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雨林科普馆内合影)
结合调研成果,队员们提出了“废弃设施生态化改造评估矩阵”,从设施完整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可行性等维度制定了量化标准,为同类工业遗存改造项目提供了技术参考模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的绿色转型,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
实践落幕,青春力量永不止步
10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盛夏知行团”的队员们收获满满。从峡山水库的生态守护到绿康源养老院的温情陪伴,从王家庄街道的垃圾分类到卢志英烈士故居的红色传承,再到峡山雨林科普馆的绿色转型,他们用“五维联动”的实践模式,触摸着乡村发展的脉搏,也为乡村生态与文化建设贡献了青年智慧。从提出水源地保护建议到形成垃圾分类推广方案,从总结红色教育经验到构建工业改造评估矩阵,队员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用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内涵。
如今,实践虽已落幕,但“盛夏知行团”播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那些关于生态保护的思考、关于人文关怀的感悟、关于乡村治理的探索,将继续指引着青年学子们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青春力量绘就更美的乡村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奕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