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刘有康)2025年7月9日至13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行走学党史,守护中国红”实践团队以杭州为起点,贯穿绍兴、余姚、宁波三个城市,开启一场跨越城市、贯穿史今的红色探访。团队沿着浙东地区独特的红色脉络,参观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等多处红色基地。在过程中,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和采访调查,以青春视角解码革命精神,探寻新时代红色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崭新路径。
7月9日,实践团前往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这一历史纪念馆建成于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坐落于西湖之畔,碧波见证历史的回响:1922年,中共杭州小组星火初燃,到抗战时期笕桥空战的激烈交锋、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的铿锵誓言,再到借“八八战略”东风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脉动,一湖清水串联起跨越百年的初心坚守。队员们走进一楼展厅的抗战展区,立刻被泛黄的文件、定格的影像等实物史料拉回往昔岁月,仿佛看到了杭州地区军民抗战的壮阔图景,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无数人用热血守护家国的证明。走进二楼展厅,队员们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规划,通过史料与高科技展示手段的结合,生动呈现了从钱塘江畔星火初燃到新时代城市蝶变的全过程。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杭州的发展成就并非偶然,而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结果,这种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将为我们青年一代的成长提供宝贵指引。
图1 实践队员参观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
7月10日,实践团抵达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100多年来浙江英烈的厚重史诗在此静静流淌。进入园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直入苍穹。走进展馆,队员们驻足凝视:玻璃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旧步枪泛着斑驳光泽,那是革命年代冲锋陷阵的武器;字迹模糊的日记本里,曾记录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的信仰。这些革命文物让队员们对“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革命烈士在艰苦岁月中用热血与牺牲才换来了如今安稳生活的和平根基。实践队员们被先烈们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精神深深打动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心中的誓言,只有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奋斗,铭记与传承伟大事业,才能让烈士们奋斗终身的理想得以永存,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向前。
图2 实践队员参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抵达绍兴,走进周恩来故居、蔡元培故居以及鲁迅故居,队员们循着伟人足迹,在历史细节中触摸精神脉络,让红色记忆在行走中越发清晰。
晨光熹微中,队员们踏入周恩来故居。古朴的建筑裹挟着厚重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祖居内,周恩来总理的雕像庄严肃穆,身旁楹联凝练着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赞誉。队员们驻足细看周氏家族谱系,在字里行间感受优良家风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位伟人的品格。移步相邻的周恩来纪念馆,丰富的照片、实物与文献串联起总理的一生:从少年立志到为国操劳,从革命岁月到建设时期,每一份展品都在诉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豪情。
图3 实践队员参观周恩来故居
来到蔡元培故居,广场上,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在晨光中更显庄严肃穆。走进陈列室,泛黄的手稿、旧时的藏书、珍贵的历史资料,无声却有力地铺展开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奔走的一生。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到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队员们在史料中深切体会到这位“学界泰斗”如何以教育为刃,劈开旧时代的迷雾,如何以以满腔热血和无畏勇气,培育出无数青年学子,点燃了民族觉醒的火焰。
下午,实践团走进鲁迅故里。推开鲁迅故居的木门,按原样陈列的桌椅、书架、生活用品,仿佛将时光拉回百年前——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能看到少年鲁迅在此苦读、沉思的身影。漫步百草园,仿佛还回荡着他童年的欢声笑语。在鲁迅纪念馆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以编年体展陈串联起他的一生:从留学日本时的思想觉醒,到以笔为枪写下《呐喊》《彷徨》,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让队员们更加懂得了鲁迅先生文字里的滚烫初心,也坚定了践行鲁迅先生所说的“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的信念。
绍兴的红土地上,伟人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在青春心中点亮新的光芒。队员们在这场与历史的对话中,不仅让读懂了绍兴这座城的精神密码,更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青年的担当。
图4 实践队员参观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
7月12 日,实践团来到了余姚,走进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触摸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初心。旧址群坐落在四明山深处,雾气萦绕的山形地势,既凸显了当年根据地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也让队员们直观理解了革命先辈们“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苦。
走进纪念馆,泛黄的旧文件、锈迹斑斑的老望远镜、简陋的武器装备,串联起浙东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到壮大的壮阔历程。从1941年根据地初创时的艰难起步,到军民携手开展游击战、反“扫荡”的浴血奋战,再到成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小延安”,每一段历史都让队员们驻足良久。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透过冰冷的玻璃,摸到当年战士们握笔起草作战计划的温度,摸到他们扛枪冲锋时手心的汗水。正如这片土地上曾经燃烧的抗日烽火,队员们心中的红色火种也愈发炽热。他们知道,这次余姚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次精神接力——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担当,终将化作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行动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红色血脉的传承篇章。
图5实践队员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
此外,实践团队还开展了街头采访,了解公众对抗战历史的了解程度,倾听他们对于如何更好传承抗战精神这一问题的看法。这些鲜活的瞬间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向生活,也让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致敬先烈”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代代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
7月13日,实践团告别余姚,前往宁波,开启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寻访之旅。经过一段路程的奔波,抵达招宝山,远远望见镇海口海防纪念馆的青砖灰瓦在晨光中透着厚重的历史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
图7 实践队员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前合影
队员们步入馆内,立刻被序厅的巨幅海战图瞬间吸引了目光。走进抗倭展区,队员们细细端详戚继光创制的“鸳鸯阵”模型,探讨着这一阵法在抗倭战斗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威力。走到抗日厅,气氛逐渐变得凝重起来,泛黄的战地日记记录着当年的烽火岁月,锈迹斑斑的步枪见证了无数战斗的惨烈,队员们都放慢了脚步,用心感受着先辈们在国难当头时的英勇无畏。现代展区展示的海防发展成果,更让队员们明白,如今的安宁与和平从不是偶然,是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果。那些曾在镇海口浴血奋战的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海防长城,也早已把“守土有责”的信念,深深融进了我们这代人的心里,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将化作实践团前行的动力,激励着队员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先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图7实践队员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前合影
此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行走学党史,守护中国红”实践团队的红色寻访之旅,以杭州、绍兴、余姚、宁波的红色印记为坐标,串联起一部立体的革命精神传承史。从西湖畔的初心映照、绍兴城的热血溯源,到余姚根据地的奋斗印记、镇海口的海防情怀,队员们在历史现场触摸到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红色基因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场行走让青春与历史对话,让使命与初心共鸣,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血脉早已融入城市发展与民族精神的根基,而作为新时代青年,赓续这份精神、担当时代责任,正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与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有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