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王玉茹 报道 陈世炜 朱芳源 摄影)“这豆皮要做得滑嫩,10:3的比例可不能差”,在恩施州建始县景阳镇大树垭村,武昌理工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田野新青年之青禾守垭调研团的8名大学生围在农户灶台前,学习关于绿豆豆皮的制作,这成为他们“三下乡”实践中最鲜活的一课。
“原来绿豆豆皮和普通豆皮的差别,从选材就开始了。”队员杨树洋蹲在竹筐前,学着挑拣颗粒饱满的绿豆。恩施豆皮能成为消暑好物,全靠这绿豆——夏季暑气重时,用绿豆和大米制成的豆皮既能当主食,又能清热,是当地人传了几代的智慧。团队成员认真记下比例:10:3大米配绿豆,先淘洗去杂质,再用山泉水浸泡4小时,泡到手指能捏碎米粒就刚好。
浸泡好的米豆混合物被倒进石磨,副队长陈世炜推着磨盘试了试,刚转两圈就红了脸。“要顺时针推,力道匀着来。”阿姨示范使用石磨,石磨转动的沙沙声里,米豆浆慢慢渗出,滴落在竹盆里泛起细密的泡沫。这细腻的米浆里,藏着当地人对食材的耐心。
最关键的环节在灶台,阿姨舀起一勺米浆,在烧热的铁锅上轻轻一旋,米浆便均匀铺开,转眼凝成薄如蝉翼的豆皮。在阿姨的指导下,杨树洋慢慢找到手感,当第一张成型的豆皮被揭起时,队友们忍不住鼓掌。
当一碗豆皮下锅,混着土家腊肉和青椒一拌,香气瞬间漫了整个院子。咬下一口,青禾守垭团队成员忽然懂了:这豆皮里不仅有食材的本味,还有“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就像泡米需要等待,磨浆需要耐心,乡村的发展也需要这样脚踏实地的坚持。
队长夏蕾蕾说道,“以前只在超市见过包装好的豆皮,现在才知道每一步都藏着学问。这次学做豆皮的经历,让队员们明白“三下乡”不只是记录乡村,更是走进乡村——就像那10:3的米豆比例,青春力量与乡土智慧的交融,也能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