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滕芳莹 徐晗昀)“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 2025年7月5日,中国海洋大学“深蓝血脉·赤诚永铸”实践队踏入青岛市南区滕远故居的这一刻,与墙上泛黄的照片、闪耀的勋章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共鸣,在旧物与讲述中开启了一段跨越七十余年的深蓝记忆。
▲图为滕远照片
“中国人不比别人差”:留苏岁月里的民族志气
访谈中,滕海先生深情回忆起父亲1955至1959年留学苏联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伏罗希洛夫海军军事学院的经历。
▲图为滕远留学苏联期间,与波兰校友女儿合影
“父亲曾说,这四年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时光。”滕海先生介绍,滕远先生当时仅凭半年的俄语基础,与两名经过改造、俄语水平很高的德国军官同住一室。起初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滕远压力巨大。然而,巨大的挑战激发了滕远骨子里的斗志。他抱定“中国人不比别人差”的坚定信念,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攻克语言难关和艰深的专业知识。最终,他的考试成绩甚至超越了同宿舍的德国军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苏联国家考试。更令人骄傲的是,在数批留苏学员中,有三名中国学员以全优成绩毕业,他们的名字被永久镌刻在学院走廊的大理石荣誉牌上。“这说明中国学生学习最刻苦,成绩也最好。”无论是大理石上被铭记的全优荣誉,还是滕远先生超越他人的优异成绩,都是中国军人用拼搏为民族赢得的尊严。滕远先生和其他中国军官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队员。
▲图为留学苏联的滕远
“上了快艇就是半个英雄”:六艘小艇承载的开创精神
一张莱阳路8号老照片,将队员们拉回1950年。谈及新中国海军的起步,滕海先生向队员们讲述了父亲亲历的莱阳路8号老照片背后“六艘鱼雷快艇”的故事,这正是海军从无到有的缩影。
▲图为滕远与老战友朱鸿禧中将(原北海舰队副司令)亲密交谈
“要记住海军是从六艘小艇起家的!”1950年11月,由肖劲光司令员从苏联争取到的6艘鱼雷快艇,经火车秘密运抵青岛莱阳路8号军港。“这六艘小艇来了以后,就是海军的‘宝贝疙瘩’。”滕远先生时任116艇艇长,与王苏南(111艇)、韩明岐(112艇)、崔捷(113艇)等六位战友,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批艇长。滕海先生提到一个生动的细节:当时苏联专家曾说,“上了鱼雷快艇,就是半个英雄”。因为鱼雷快艇是“海上爆破轻骑兵”,作战距离近,危险性极高,是当时唯一能对敌舰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力量。”父亲能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舰艇长写在海军军史上,感到非常自豪。”
▲图为滕远与战友在导弹艇上合影,右一为滕远将军
“正直·自律·奉献”:穿越时空的精神馈赠
在回答“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父亲精神遗产赠与青年”时,滕海先生给出了清晰而深刻的答案:正直、自律、奉献。
▲图为滕远晚年,在病榻边仍笔耕不辍
▲图为滕远书画之一
▲图为滕远行草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被书法刊物《百名将军书画集》收藏
当同窗德国军官酣眠时,他在灯下熬夜苦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那是用自律磨砺的剑锋;当战友王苏南在幽闭病房深陷困境,却在混沌中瞬间辨出他的一声低唤,那穿透黑暗的“挺住!”是用正直铸就的脊梁;而因常年缺席在子女幼年记忆里模糊的身影,化作万里海疆上永不熄灭的航标灯,那是毕生奉献写下的无声誓言。
▲图为滕远与老战友朱鸿禧、纪智良的合影
▲图为滕远与家人合照
▲图为滕海与实践队员合照
七十余年的海军故事,从未因时光褪色,反而在代际传承中愈发鲜活。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海大学子不仅读懂了历史,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从江阴飘摇的舢板到劈波深蓝的航母,历史长卷中永不褪色的是那抹海军蓝,它流淌在父辈的勋章里,更奔涌在新一代海洋人的血脉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玉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