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4日,湘潭理工学院“湘江畔的烛火”志愿服务队奔赴升平轩纸影博物馆,湖南省文化馆以及东山书院三地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聚焦纸影非遗传承,探索纸影与红色文化融合创新的传播路径。
图为成员们出发时的合照
团队首站走进湘潭雨湖区响塘镇升平轩纸影博物馆,跟随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吴渊老师,深度解码纸影历史脉络与制作工艺。初识纸影的魅力后,吴渊老师带领着“湘江畔的烛火队”成员动手体验纸影文化,将零部件拼接成一个个生动灵活的人物。从裁剪到组装,成员们在光影中更加深刻的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神奇。吴渊老师分享的“非遗年轻化”创新实践,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传承纸影非遗,青年一代肩负重任。这份使命感迅速转化为行动斗志,为后续实践注入动力。
图为吴渊老师为成员们介绍纸影文化的照片
在为期7天的三下乡活动中,成员们参与了农历六月六晒纸影的传统习俗,大家小心翼翼地从箱中拿出纸影按照吴渊老师指导的“相向而晒”的传统方法进行晾晒,既确保阳光均匀照射,又保护纸影的立体感与完整性。这一习俗借助夏日骄阳为纸影除潮防虫,使其重焕生机,更寄托了晒去霉运、祈愿文化传承的美好寓意。晒纸影,晒的是纸张,暖的是人心;防的是虫,聚的是认同。活动中,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对祖先的追思、对传统的敬畏,这份情感如盛夏骄阳般炽热恒久,照亮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的希望之路。
图为成员们参与晒纸影的图片
宣传纸影文化,湘江畔的烛火队一直在路上。7月1日成员们来到了湖南省文化馆,在这里“湘江畔的烛火”志愿服务队以学习者的身份去领略非遗的魅力。吴渊老师将纸影的欢乐带给参观的小朋友们,中国结编织技巧传承人陈老师将中国结的技巧宣传出来。当更多年轻身影主动走近、感知并传播非遗文化,便是文化长河奔涌向前的浪花。守护非遗,你我皆为持灯者。
图为吴渊老师在省文化馆表演纸影戏的图片
7月2日至7月4日,湘江畔的烛火来到东山书院开展了一场纸影文化体验与趣味互动的实践。纸影戏这一古老的非遗艺术走进东山书院,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纸影戏文化宣传。成员们通过“防溺水”趣味讲解、互动演示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纸影的表演技巧,也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光影交织的传统艺术魅力。成员们又将纸影与书院文化巧妙结合,通过设置知识关卡、明信片与纸影兑换等环节,开启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这次活动将非遗传统艺术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既有效宣传了非遗文化,也生动展现了红色文化的深厚魅力。
图为成员们在东山书院为游客们表演纸影戏的图片
图为成员们教授小学生们简单的纸影动作图片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场非遗与青春的双向奔赴。从升平轩纸影博物馆里的技艺研习,到湖南省文化馆的文化传播,再到东山书院的创意互动,“湘江畔的烛火”志愿服务队以青春之姿,探寻纸影非遗传承新路径。成员们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温度,让纸影非遗与红色文化交融互鉴,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非遗传承,任重道远;青春践行,未来可期。湘潭理工学院这支三下乡团队用7天的探索,书写了非遗传承的青春注脚。期待更多青年接过“传承棒”,让纸影艺术等非遗文化,在创新传播中走得更远,让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通讯员 王子怡 蔡佳 谭玉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