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青少年深刻理解革命历史,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探红忆史,童梦同行”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竹秀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团队精心策划,创新形式,通过联动社区老党员、退休军人与少先队员,开展包括采访、红色经典场景再现演绎、红色观影、国歌声中忆初心等丰富活动,架起了一座连接“光荣过去”与“光明未来”的桥梁。
开班仪中的红脉绵延
6月30日的清晨,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探红忆史,童梦同行”三下乡活动开班仪式正式启动。仪式上,项目指导教师马晨道出活动的深意:“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堂触摸历史的‘活课’,让红色故事住进心里;对社会而言,我们想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红色传承更有温度;而对参与实践的同学们,这更是一场‘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长历练。”
建党节里的红色传承
7月1日,以“初心对话传薪火,红船载梦启新章”为主题,少先队员向老党员致敬活动正式开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起奏的国歌旋律,老党员们颤巍巍地抬手敬礼,少先队员们则挺直腰板,稚嫩的歌声里透着坚定。有一位曾参与过抗洪救灾的老党员,此刻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泪光。他表示:“每次唱国歌,就想起当年和战友们守堤的日子,你们年轻人要记住,好日子是拼出来的。”歌声落幕,少先队员们捧着红领巾,踮起脚尖将红领巾系在老党员们颈间。
聆听岁月里的红色回响
7月2日,“红色寻访”采访老党员和退休军人实践活动温情启幕。团队成员带领少先队员们走进社区退休军人与老党员家中。汪爷爷拿出了一件缀着荣光勋章的旧军装,旁边是几张边角发卷的老照片。“这是1979年在南疆,国家需要咱,咱就得往前冲……”当被问及听完故事的感受,一位少先队员认真地说:“汪爷爷他们太勇敢了,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保卫国家。”另一位志愿者则在一旁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幕,她表示:“让孩子们亲耳听到历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冲击力,这种感动是能记一辈子的。”峥嵘岁月讲罢,四位爷爷结合自身经历,语重心长地给孩子们讲起对未来的期盼:“孩子们,学好真本事,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更美好!这未来,就看你们了!”
穿越百年的青春呐喊
7月3日,以“时光里的红印,薪火永相传”为主题的红色经典场景再现演绎活动,让实践氛围达到高潮。7名少先队员和团队成员化身“爱国青年”,共同演绎五四运动片段。“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的口号声此起彼伏,12岁的少先队员紧握拳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演的时候好像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前辈们的愤怒和决心。”台下一位老党员感慨道:“这些孩子演得真好,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激情。红色基因就是要这样一代代传下去,不能忘啊。”演绎结束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展开讨论,将百年前的爱国精神与当下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思考“新时代青少年该如何爱国”。
三代同框的红色接力
活动期间,老党员、少先队员与志愿者们共同合影,定格下这一特殊瞬间。有的高高擎着鲜红的党旗,有的则在一旁帮少先队员调整纸船的摆放角度——这些纸船是志愿者们提前备好彩纸、剪刀,手把手教孩子们折成的,船身的每一道折痕都藏着他们俯身示范的耐心。
老党员一句“少年强则国强”的感慨引发孩子们齐声应和,画面里满是三代人传承红色精神的热忱与坚定。“折船的时候,大姐姐给我们讲红船的故事,说当年就是在这样的小船上,一群叔叔阿姨定下了为老百姓做事的约定。”少先队员小雨捧着纸船,“她还说,现在我们折的纸船,载着的是我们这代人的爱国心。我记住了,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此次“探红忆史,童梦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深化思政育人实践的生动探索。学院始终坚持将红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社区、链接资源,让青年学子既成为历史的“讲述者”,也成为精神的“践行者”。
撰文 | 李彩玲 孙超
图片 | 张婉如 陈沭
审核 | 马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彩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