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国家蓝网建设 共绘治水崭新篇章——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实践团赴扬州市开展国家水网建设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22 00: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理佳   阅读 8.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彭理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响应国家水网建设战略部署,2025年7月5日至9日,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赴扬州市“国家水网建设”实践团(下称实践团)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古今水网智慧融合与民生服务”主线,通过博物馆研学、水利枢纽考察、社区调研、湿地水质检测以及水生态保护公益志愿活动,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国家水网建设的宏伟蓝图、技术实践、民生影响及生态价值,为未来投身水利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探溯千年运河智慧,锚定国家水网历史坐标

7月5日,实践团抵达了扬州之行的首站——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为期一天的深度研学中,团队成员细致考察了博物馆中的各大展馆,尤其对1号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表现出浓厚兴趣。该展馆系统性展示了大运河作为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作用。馆内通过精密的古代水利工程模型和形象的复闸演示,生动再现了古人如何克服复杂地形、实现水源调配、确保河道畅通的卓越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合影

团队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凝结了中华民族治水经验与系统规划思想的文化瑰宝,为人们理解现代国家水网建设的复杂性与技术创新需求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与启示。同时,通过参观其他展馆,团队成员也认识到:大运河展现的经济驱动、文化浸润等价值体系,正是新时代国家水网建设的成功范式。这条贯穿南北的千年水脉,以其不朽的工程奇迹和深邃的治水哲学,为青年学子理解“国家水网建设”这一新时代的战略工程注入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图为实践团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学习水利发展史

走访江都水利枢纽,解析大国工程的科技与生态智慧

7月6日,实践团前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开展实地调研。在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了水利工程的精细化管理。经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实践团了解到江都水利枢纽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龙头”和“总开关”,其庞大的工程群(包括四座大型抽水站、十二座节制闸和三座船闸)在保障苏北地区用水安全和京杭大运河航运畅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在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实践团在实地考察中深入了解了江都水利枢纽的巨大贡献,并参观了南水北调源头公园。园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及芳甸生态区等特色景观区的展示,不仅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保护的建议,更强调了该工程作为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双重价值,加深了团队成员对“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理念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在南水北调工程源头

深入社区调研,洞察基层供水民生需求

为了解国家水网建设在基层社会中的具体体现,7月7日,实践团抵达扬州市瘦西湖街道综合村社区,开展了社区供水及居民用水情况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发放涵盖用水来源、水质评价、供水服务、用水习惯与节水意识等17项指标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访谈,系统收集了社区水资源配置的现状信息。

图为实践团在扬州瘦西湖街道综合村社区开展社区供水、居民用水情况调研

初步调研结果显示,该社区主要采用市政自来水统一供水,居民普遍反映水质清澈无异味,月均水费支出亦在合理范围。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部分居民对水质信息公开及水循环利用设施的优化仍有需求。此外,团队还来到了社区中心湖泊,并对其水质进行了解。通过观察,团队注意到湖泊湖面较为清洁,水体透明度良好。同时,通过与居民交流,团队得知社区近年定期开展了湖底清淤工作,湖泊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综合村社区开展人物访谈

考察湿地生态,领会水环境治理的系统策略

7月8日,实践团来到扬州市扬州北湖湿地公园,进行水网生态保护调研。作为邗江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北湖湿地公园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团队选取了“柳湖”合理利用区、“三十二西湖”及“荒湖”保育区内的三处典型检测点,现场检测了水体的pH值、亚硝酸盐、氨氮含量及余氯含量等体现水质的关键指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扬州北湖湿地公园采取水样

检测结果显示,各检测点的水质均处于优良范围,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充分验证了公园自2016年启动的大规模退渔还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系统性生态保护工程的显著成效。此外,团队还认真学习了公园独特的“分区保护”策略,如“三十二西湖”的“水下森林”构建、“荒湖”的严格管理以保护珍稀鸟类,以及“柳湖”的生态保护与科普、生态旅游的融合,这些都为国家水网建设中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为实践团在扬州北湖湿地公园开展水生态保护调研

投身公益实践,助力节水护水理念传播

在实践的最后一天,即7月9日,实践团来到扬州市大运河生态文化园,开展了“守护运河清流,共建国家蓝网”的公益志愿活动。团队成员手持工具沿着运河沿岸步道、亲水平台及绿化区域仔细清理散落的烟蒂、纸屑和塑料包装等垃圾。每一次弯腰拾起,都是对大运河的深情呵护,亦是对国家水网“血脉”健康最朴实的守护。

图为实践团成员清洁大运河沿岸

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水网“四横三纵”主骨架中的关键“一纵”,其生态保护对国家水网整体效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完成环境清理后,团队成员迅速转变为“国家水网建设”和“节水护水”理念的宣传员,向市民和游客发放国家水网政策宣传资料,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国家水网建设的重大意义、日常节水小常识以及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效地将国家战略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大运河生态文化园的合影

本次实践以扬州为窗,窥见国家水网的历史基因、民生落点、生态路径与青年责任。从千年运河的复闸智慧到江都枢纽的智能调度,从社区湖渠的清澈水流到湿地公园的鹭鸟翩跹,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国家水网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工程网”,更是滋养文明的“生态网”、惠泽民生的“幸福网”。通过此次在扬州的实地考察与实践,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从多维度、深层次地理解了国家水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更增强了将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水利事业和民生福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河海“水之子”将赓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校训,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海之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水动力!

撰文 | 畅通达  饶宇

图片 | 刘雅芳  杨卓

审核 | 彭理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理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7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