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麦绍袁、冼子妮、古婧雯、萧文懿)七月下旬, 在肇庆市德庆县这片交织着千年墨香与烽火记忆的土地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掂过碌蔗”宣讲队的青春步履,正沿着古老的砖瓦纹路与红色的历史脉络缓缓铺开。队员们带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以实践为桥,在德庆学宫的儒学底蕴中汲取养分,在三元塔的岁月风华里探寻智慧,在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红色印记中淬炼初心,让“三下乡”实践成为一场触摸历史、对话传统的生动旅程。
学宫听脉:在古建研学中触摸文化脉络
踏入德庆学宫的朱红大门,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
▲图为德庆学宫内貌
宣讲队的队员们特地拜访了学宫办公室的江老师,聚在一起聆听她细述学宫千年的辉煌历史。江老师指着棂星门的石雕纹路细致讲解:“这棂星门象征着对儒学的尊崇,每一处雕刻都藏着‘尊师重教’的深层内涵。”她结合大成殿独特的“四柱不顶”榫卯结构,进一步阐释了古建筑保护与儒家文化传承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庄重的“祭孔礼”到启蒙的“开笔礼”,从历代碑刻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到现代研学活动的积极开展,队员们对学宫作为“岭南儒家文化圣地”的深厚历史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纷纷提问并认真记录,将江老师传授的文化传承经验与保护建议逐条梳理。
▲图为江老师向队员们讲解学宫文化
江老师的话语仿佛赋予了学宫里的砖瓦、碑刻以生命:“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鲜活的教材。这些文物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存在。”通过这次的交流,队员们对学宫所承载的教育传统与人文精神有了更为生动地理解。
▲图为队员们与江老师的合照
古塔寻韵:于登楼远眺中读懂匠心传承
三元塔——这座由砖石砌成的古塔如沉默的历史见证者,矗立在时光长河中。
▲图为三元塔仰视图
三元塔下,刚登完塔的大叔正靠在树荫下擦汗,宣讲队队员上前打招呼,大叔立刻热情地分享到,这塔可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但很少人知道。在他探访过的众多塔楼中,这座塔的历史底蕴尤为突出。别处的塔大多是钢筋水泥复建的现代仿品,唯有这里,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古朴的砖瓦风貌与精巧的榫卯结构,一砖一木都透着岁月沉淀的真实质感。游客的讲述让队员们对古塔的文化价值有了新认识,同时深切感受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瑰宝,正需要被看见、被讲述、被铭记。随后,宣讲队成员登上三元塔,拾级而上时触摸塔身斑驳的砖石,观察每层檐角的浮雕纹饰,登顶后凭栏远眺,德庆城的田园风光与江流景色尽收眼底。
▲图为队员们在三元塔与游客进行交流
丰碑铸魂:在红迹寻访中淬炼青春信仰
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苍松翠柏环绕,一场跨越年龄的红色对话正在展开。宣讲队队员首先与当地中学生交流,学生们表示:老师讲述的烈士们为保护群众牺牲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安稳生活来之不易。他们觉得更要好好学习,传承革命烈士的精神。
▲图为革命烈士纪念碑
随后,宣讲队与老师也进行了深入交流。老师介绍到:“当地学校会定期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主题教育,通过‘讲烈士故事、写感悟卡片、做红色承诺’等活动,让红色文化从课本走向实地。孩子们在与历史对话中,更能理解‘家国情怀’的重量。这些真实的情感表达,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体现。”宣讲队队员认真记录师生们的分享,将这份青春与红色精神的碰撞纳入调研成果之中。
▲图为烈士英名墙
实践收获凝初心 青春聚力传文脉
此次德庆调研之行,队员们收获满满:江老师分享的学宫研学活动,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的生动可能,明白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游客对三元塔“鲜为人知”的惋惜,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担当,知晓好故事更需要主动“发声”;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与初心使命,则让大家在历史回响中坚定了守护文化根脉的信念。
德庆学宫的儒家古韵、三元塔的建筑风华、革命纪念碑的红色记忆,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宣讲队将以实践成果为媒,让曾经“藏在深闺”的德庆文化走出地域局限,让更多人知晓学宫的儒雅底蕴、古塔的岁月匠心、先烈的精神丰碑,真正实现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的跨越,以青春之力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振兴持续添薪加火。
▲图为调研组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古婧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