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的思政课:华南师大初心如磐突击队架桥乡村儿童的三重红色告白

发布时间:2025-07-21 22: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诗琳、谢月、李房蓉、陈熙然、王思琪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2025年7月21日讯(通讯员:郭诗琳、谢月、李房蓉、陈熙然、王思琪)7月21日,华南师范大学初心如磐突击队深入揭阳市地都镇华美村振华学校,为当地儿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以《致周鲁叔叔的一封信》为情感纽带,延伸开展“家乡宣传画”绘制与“交流明信片”制作环节,引导孩子们在笔墨间倾诉对家乡的热爱,在字里行间传递纯真心意,于童趣实践中悄然播下热爱故土、传承红色精神的种子。

▲夏令营活动合影

信纸传敬意:童言稚语写就真挚崇敬

在书信课堂中,队员们首先细致讲解了书信格式——称呼顶格、问候语空两格、署名日期居右。随后,孩子们铺开信纸,将心底涌动的千言万语倾注笔端:“亲爱的周鲁叔叔:您好!老师讲了您的故事,觉得您又勇敢又聪明……”字句虽带童稚,情意却无比真挚。

▲孩子们进行信件写作

不少孩子反复斟酌、涂改措辞,只为“把心里话写得更好”。队员们轻声鼓励:最华丽的辞藻,也抵不过这份纯粹的心意。这一封封书信,承载着对英雄的深切崇敬,更是队员们悄然植入孩子们心田的红色火种。

彩笔绘乡韵:斑斓画卷诉说故土深情

“请想想最能代表家乡的事物——是引以为傲的风景、飘香四溢的美食,还是熠熠生辉的名人事迹?”在课程组队员的启发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勾勒家乡风貌。有的专注描绘巍峨的地标建筑,有的则将镜头对准甘甜浓醇的梨脯水、香气扑鼻的牛肉火锅……一幅幅色彩明快的画卷跃然纸上,流淌着孩子们敏锐的观察与对家乡的炽热情感。

▲孩子们进行以“家乡”为主题的绘画创作

周鲁烈士的精神无形中滋养着创作灵感。队员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前几日红色课程的浸润,孩子们笔下的家乡不仅是眼前的景象,更悄然融入了“红色记忆”,让宣传画成为连接峥嵘往昔与美好今朝的纽带。

片语传真情:方寸明信承载分享担当

“如果给远方的小朋友寄一张明信片,你会如何介绍家乡,表达心意?”当“宣传大使”的角色落在孩子们肩头,一张小小的明信片成为传递乡情与友谊的桥梁。队员们引导他们将画作中的故事与情感凝练成文字:“这里美食超多!牛肉最棒,带你去吃!”“周鲁叔叔是大英雄,勇敢无畏,你们那里也有这样的英雄吗?”

▲孩子们制作明信片装饰

稚拙的笔迹与天真的语言,是孩童独有的纯真印记。这些小小的明信片,不仅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更在书写间悄然教会他们分享的喜悦与感恩的情怀。未来,这些承载着地都镇孩子心声的明信片,将随队员们的脚步,飞向佛山市的社区,跨越山河抵达遥远的雪域高原,让童真的心意与家乡的故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激起回响。

校地话心声:地方视角共绘育人蓝图

活动间隙,队员也与地都镇团委陈文丽书记、振华学校周元平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队员介绍了本次红色夏令营的创新形式:大学生们将红色教育与乡土情怀、艺术表达巧妙融合,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深刻感知革命精神与家乡之美。队伍希望带去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一份点燃孩子们心灵火种的宝贵契机。

▲队员们与陈书记、周校长开展交流

周元平校长也并立足振华学校作为地都镇偏远山区学校和深耕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教育学校这一双重定位,分享了学校深耕红色教育的历程与思考。据校长介绍,立足乡土、深挖资源是振华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起点。学校系统梳理了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尤其聚焦周鲁烈士等本土英雄的光辉事迹,将其视为最鲜活、最亲近的教育资源。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了“校内活动-实地研学”的活动体系和“认知-体验-内化”的育人框架,打造富有山区特色的红色育人体系。

知行共成长:红色浸润滋养家国情怀

基于前两日红色理论学习与交流的反馈,队员们对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动态优化。这一天的活动,从提笔写信开始,贯穿专注的绘画创作、喜悦的作品分享与认真的思考表达……红色教育的密码,不仅蕴藏在孩子们对家乡的真诚描绘里,更闪烁在他们从周鲁故事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中。

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相较于单向讲述,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主动表达,更能让红色精神与家国情怀在心底生根发芽。当五星红旗跃然于童画之上,当家乡英雄的名字被自豪地写入明信片,红色基因与桑梓情怀便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孩子们心中具体可感的画面与真挚涌动的情感,映照着知行合一的成长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思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