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寻踪:一名大学生眼中的广西凤凰麒麟舞传承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1 22: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曼悦   阅读 1.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观点

为记录濒危非遗的生存现状,探寻传统文化,黄银莹同学离开了贵港市郊。随着柏油路渐渐变成水泥路,最后化作蜿蜒的田埂,她来到了广西木格镇。在这里,她见证了腾跃的身影、斑驳的道具与沙哑的唱腔交织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凤凰麒麟舞,也对“传承”有了全新的了解。

一、泥泞场院里的鲜活传承

凤凰麒麟舞的排练场,是在木格镇文化站的老院子里。十几个村民穿着胶鞋,在雨后泥泞的场地上腾挪跳跃。72岁的黄福才老人握着鼓槌站在中央,他的手背布满老年斑,敲出的节奏却比年轻人还要刚劲。“起——”随着他一声喊,身披赤红鳞甲的“麒麟”猛地跃起,15斤重的道具头在空中划出弧线,尾羽扫过地面的水洼,溅起的水花惊得围观的孩童直拍手。

凤凰的登场不同于想象中柔美的姿态。舞者李桂珍扮演的凤凰,每一次振翅都带着股泼辣劲儿。“这凤凰可不是温室里的鸟,”休息时她抹了把汗,指着翅膀上褪色的羽毛说,“以前村里办喜事,凤凰要带头‘踩堂’,得有镇住场子的气势。”她边说边示范,手腕轻转间,缀着彩线的尾羽便如火焰般翻卷,就好像一个真凤凰。

二、72道工序里的匠心坚守

黄福才老人的家,是间典型的岭南民居,堂屋的八仙桌旁堆着竹篾、绸缎和颜料,俨然一个微型工坊。“做套道具要72道工序,少一步都不成。”老人拿起一根泛着琥珀色的竹篾,说是三年前从后山老竹林里砍的,“得先在温水里泡七天,再用炭火烤定型,这样扎出来的骨架才不会变形。”

他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画满了凤凰麒麟的图谱,线条旁标注着“头宽一尺二,颈长八寸”的字样。“这是我师父1956年教我的,”老人的手指轻轻拂过纸页。房间角落里有一个破旧的凤凰头,它的喙部缺了一块,羽毛掉得只剩稀疏几根,露出里面修补过的棉絮。“这是1983年做的,陪我跳了三十年。有次在邻村表演,被鞭炮炸了个洞,我连夜用棉纸补好,第二天照样上场”黄福才摸着破损处回忆道。

三、代际接力中的生生不息

在木格镇,越来越多的人为传承凤凰麒麟舞贡献力量。28岁的梁晓东曾在东莞打工,因怀念村里的锣鼓声,2018年辞职回乡成为舞队最年轻的男舞者。如今他运营着拥有两万粉丝的抖音账号,视频里穿着麒麟服在甘蔗林、稻田中起舞的画面,让这项传统艺术获得更多关注。90后姑娘韦兰已开始带着小学生排练,教动作时还会讲述"百鸟朝凤"的传说。正如李桂珍所说“老的带着新的,新的推着老的,才能一直走下去。”

黄同学感慨道:“此刻终于明白,下乡寻访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寻找一个停留在过去的标本,而是遇见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凤凰麒麟舞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的每一个鼓点都踩着土地的脉搏,每一次腾跃都连着代际的手。而寻访者,能做的或许不多,只是在见证之后,把这份震撼与感动带回城市,让更多人知道:在贵港的乡野深处,有一种美,正在锣鼓声里,倔强地、鲜活地传承着。”

越来越多像凤凰麒麟舞的传统随着村民的欢笑振翅,跟着稻谷的生长呼吸,在孩童的注视里悄悄埋下传承的种子,这些传统文化在将来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曼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5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