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王舒 邓敏)“叮铃铃——”7月13日早晨,浏阳市金刚镇昭明完小的铃声穿过稻田,迎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把春天印在布上”课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师青衿,昭明传薪”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团队成员,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植物拓染课,让22名星野班孩子与植物进行了亲密接触。
“同学们,猜猜这些五彩图案是怎么跑到布上的?”杨静茹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已把小手举成一片小树林。“是画笔!”“是印章!”答案此起彼伏。杨老师按下播放键,一段3分钟短片把镜头拉回金刚镇的田野:婆婆纳、鬼针草、蓝叶忍冬在镜头里摇曳,孩子们发出“哇”的惊叹——原来“颜料”就在脚边。
课程从历史深处“破土”。杨老师用一张唐代《捣练图》局部,引出“草木染”的前世今生;又举起一块褐色土布,讲述新石器时代先民如何用石头敲出第一道植物纹。当讲到工业革命后化学染料一度取代草木,孩子们皱起眉头;再听到21世纪环保浪潮让拓染“复活”,他们又齐刷刷亮起眼睛。“传统不会老去,只是等待再次被看见。”
最热闹的环节是“敲春天”教室秒变“手作工坊”——一张张桌子上,透明胶带、小木锤一字排开。
孩子们把叶片擦干、摆形、贴胶带,抡起小锤子“咚咚咚”。汗水与叶汁齐飞,笑声共蝉鸣一色。星野班的一名同学把三片水杉叶排成“大雁南飞”,敲到一半突然停下:“老师,叶脉像地图上的河流!”团队成员顺势引导:“那就让河流留在布上吧!”最终,那块印着“河流”与“大雁”的帆布袋被命名为《归途》。
两小时后,教室拉起一条“春风长廊”——22件作品在桌上摆放整齐。团队成员举起相机,记录下孩子与作品的第一次合影。快门声里,一个班上的小女生悄悄把拓染手帕塞进杨老师的口袋:“老师,把春天也分你一半。”
风掠过稻田,布上的叶绿素正慢慢氧化,颜色由鲜转柔,像一段被珍藏的童年。而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也在这一锤一敲间,悄然生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