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诗脉,共富新程——浙江农林大学“规划绘就共富路,产村双兴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踏访慈圣村

发布时间:2025-07-21 21: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羿辰 尹泓骅 俞星辰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8日,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规划绘就共富路,产村双兴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踏访石梁镇慈圣村赓续千年诗路。

在指导老师金敏丽带领下,实践团从龙溪乡赴教育厅指定帮扶村石梁镇慈圣村开展实践调研。作为唐诗之路进入天台的第一站也是唐诗之路水路的最后一站,这里曾留下李白等唐代诗人的足迹,千年圣柿与诗路文化交织,形成独特的乡土底蕴与产业根基。

图1 唐诗之路景观小品

实践团首先随金老师走访唐诗之路景观节点,实地察看往届设计方案的落地成果。这些设计不仅有效提升了慈圣村景观美感,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成为展示慈圣村形象的美丽载体。随后,在省教育厅组织处干部驻慈圣农村指导员吴磊带领下,实践团参观村文化礼堂,通过观览实物展陈,了解发展历程,见证了村庄变迁轨迹。期间,吴指导员结合自身经历开展红色教育与慈圣村工作座谈会,其提出“心系群众、实干兴村”的理念,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规划工作须扎根乡土、贴合民生。

图2 指导员吴磊向实践团成员讲述慈圣村发展历程

实践团同步了解到,慈圣村与龙溪乡天柱村面临共性挑战:交通不便、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但如今慈圣村高速贯通在即,结合深厚文化底蕴与千年圣柿产业优势,农文旅融合发展具备坚实基础。为此,实践团立足规划专业,分四组精准推进:1、调研柿子产业现状,梳理发展潜力;2、深挖唐诗文化内涵,提炼特色标识;3、开展村庄基础调研,摸清常住人口结构与需求;4、优化诗路节点设计,助力文化景观提质。

图3 实践团采访村民

今日,实践团在专业知识之外,接受了高屋建瓴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日后学习注入了信仰力量。在破解产村融合难题、助力村民共富的道路上,年轻一代要踔厉奋进,将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投身乡村建设事业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带着村民们与驻村党员的殷殷期盼,坚定步伐,稳步前行,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奉献绵薄之力。

图4 实践团合影

文:吴羿辰,尹泓骅

图:陈妍凝,彭博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