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大青年学生走进濉溪古镇开展“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1 20: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欢   阅读 46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淮师大“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古镇,开启了一场“触摸非遗根脉、感知乡土风情”的实践之旅。队员们深入古镇街巷,探访非遗技艺,体验民俗文化,在茶香、酒香与市井烟火中,读懂这座千年古镇的独特韵味。

图1 队员们走进濉溪古镇

(实践小组成员:杜阿雪、黄星丽、李倩、陶梦凡、王心怡、万欣、张梦宇、朱欢)

非遗考察: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

濉溪古镇的非遗宝库中,多项技艺承载着皖北文化的基因。团队首站探访了省级非遗项目——濉溪泥塑工作室。传承人张师傅的工作室里,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摆满货架:有憨态可掬的民俗人物,有再现古镇生活的场景摆件,还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意泥塑。“泥塑讲究‘三分塑、七分彩’,土要取古镇老墙根的黏土,颜料得用植物熬制,这样才能保存长久。”张师傅一边演示捏塑手法,一边讲解其中的门道,队员们跃跃欲试,亲手体验了揉泥、塑形的过程,感受指尖上的传统技艺。

图2 队员们观察泥塑制作过程

酒香飘远,文脉绵长。在口子窖酒文化博物馆,队员们循着“千年老窖万年糟”的传说,探寻国家级非遗——口子窖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奥秘。博物馆内,百年窖池的微生物群落仍在“工作”,传承人道出“续渣配料、固态发酵”的古法精髓,“这不仅是酿酒,更是在酿文化,每一滴酒都藏着古镇的历史。”队员们通过闻酒香、看工序,深刻理解了“酒以城名,城以酒兴”的濉溪故事。

图3 队员们闻酒香、看工序

民俗体验:在烟火气中读懂古镇

石板街是濉溪古镇的灵魂所在,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侧老字号与新店铺相映成趣,队员们沿着老街漫步,沉浸式感受当地风情。清晨的石板街热闹非凡,特色小吃的香气扑面而来:刚出炉的马蹄烧饼外酥里嫩,抹上特制酱料,咬一口满是麦香;油茶摊主手持长柄铜勺搅动锅内的面糊,芝麻、花生的香味随着热气升腾,队员们排队品尝,一碗下肚,暖意融融。

图4 队员们在石板街漫步

茶香袅袅间,藏着古镇的慢生活。在一家百年老茶馆,队员们与当地老人围坐一桌,听他们讲古镇的过往。“以前这里是说书人、生意人聚集的地方,一壶茶能喝一下午。”70多岁的周大爷捧着茶杯,回忆起石板街的繁华。队员们学着用传统盖碗冲泡当地绿茶,在茶香中听老人讲述婚丧嫁娶的民俗、节庆庙会的热闹,仿佛穿越回旧日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古镇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惊喜。一家融合了地方特色的竹筒奶茶店前,年轻店主将本地绿茶与鲜奶调配后,装入新鲜竹筒,杯口点缀着古镇剪影的糖霜,既有茶香的醇厚,又有竹筒的清香。“我们想让年轻人在喜欢的饮品里,也能尝到古镇的味道。”店主的话道出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思路,队员们品尝着这份“新中式”美味,感受着古镇文化的活力。

图5 队员们品尝竹筒奶茶

青年担当:让古镇故事走向更远

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队员们通过记录非遗传承故事、拍摄民俗短视频,计划在校园和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濉溪古镇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非遗与风情。“我们希望成为古镇文化的‘传声筒’,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让民俗风情传下去。”

濉溪古镇的非遗与民俗,是皖北大地的文化缩影。此次实践活动,让高校学子在行走中感悟文化传承的意义,也为古镇注入了青春活力,让千年文脉在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濉溪古镇中参观了第四军第四师师部旧址,该地已设为濉溪县廉洁文化教育示范点。踏入红色文化遗址,历史扑面而来,重现革命岁月。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精神传承,我们要不忘初心,让红色精神永驻心间,照亮前行道路。

图6 队员们学习旧址知识

撰文与排版:张梦宇、杜阿雪、李倩

拍摄:王心怡、万欣、朱欢

图片编辑:黄星丽、陶梦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欢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