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刘文文、凌蕾、陈时涛、陆睿)在乌当区的青山翠谷间,七处革命遗址如星辰般镶嵌于历史的脉络之上。它们承载着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革命志士的忠贞信仰与地下斗争的惊心动魄,虽历经时光淘洗,却始终迸发着灼热的精神光芒。7月18日,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星火逐光”实践团在张月副教授、陈添鸽老师的带领下,踏上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在乌当区文旅局总支副书记穆天鹏的引导与深情讲解中,循着一条精心串联的红色教育路线,既触摸了革命历史的厚重脉搏,也聆听了文物遗迹的无言诉说,更感受了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青年中奔涌的蓬勃力量。
一、沉浸式探访:触摸历史的温度
实践团首站抵达黄连村,在穆天鹏副书记的生动讲述中,成员们凝望着石壁上历经沧桑仍气势恢宏的“还我河山”抗日标语,深刻感受烽火年代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这处已成为核心红色景观的遗迹,是实践团成员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的第一课。
▲图1为实践队在黄连抗日标语处留影
在由古庙改建的中共黄连临时党支部旧址(现黄连民族小学校内),实践团成员们仔细参观了精心布置的红色展区。详实的图文史料、珍贵的实物展陈,将红军在乌当的活动轨迹以及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生动呈现。成员们边听讲解边记录,不时就历史细节与老师、讲解员交流探讨。
明代古井白沙井旁,实践团成员们聆听了1935年中央红军途经时与村民共饮清泉、帮助担水的感人故事。井旁民居“红色人家,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感党恩”的门联,让成员们对“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2为中共黄连临时党支部旧址碑刻
▲图3为白沙井及门联
二、缅怀与致敬:青松翠柏慰忠魂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实践团成员们相继前往三处烈士长眠之地进行祭奠:新场红军烈士墓:在安葬着张德龙烈士的墓前,成员们肃立聆听烈士事迹;百宜红军烈士墓:六位无名英烈的合葬墓前,成员们向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默哀致敬;金芳云烈士墓:当听到女共产党员金芳云面对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时,成员们深受震撼。党员凌蕾眼含热泪,动情表示:“烈士的名字或许会被风雨模糊,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信仰之光永不熄灭!这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在张月副教授的主持下,全体成员于苍松翠柏间整齐列队,向所有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低头默哀,敬献哀思。实践考察的终点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贵州省工委北衙活动旧址。在这座承载着解放战争时期贵州地下斗争风云的砖墙上,仍可辨识解放战争时期地下斗争的印记。
▲图4为实践团向英雄默哀致敬图
▲图5为金芳云烈士墓
三、实践淬炼:从寻访到传承的升华
此次乌当区红色路线考察,对“星火逐光”实践团成员而言,是一次生动的、沉浸式的实践教学和党性锻炼。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互动交流、庄严祭奠,青年学子们得以将书本上的历史具象化,深刻触摸革命历史的脉搏,理解文物遗迹背后蕴含的信仰力量与牺牲精神。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考察实践为新的起点,认真整理挖掘到的史料和感悟,积极担当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大家决心将爱党爱国之情、强国报国之志,转化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实际行动,努力让革命先辈点燃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青年手中永续相传,照亮奋进新征程。
撰文|刘文文、凌蕾、陈时涛、陆睿
图片|王盼盼、王婷庭、龙伟、杨熙浪
审核|张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