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像两只凤凰!咱们永顺啊,永远顺利!”摆手舞省级非遗传承人田岩华指着天空的云彩说。7月2日至7月8日,长沙学院“智影摆手•祭舞千秋”实践团走进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双凤村,开展为期7天的非遗数字化活动。在郭芯源、万伯炎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的同学们走进摆手堂,用科技照亮非遗传承之路,为摆手舞筑起数字长城。
在桑栖瀑布旁,田岩华向实践团道出了摆手舞传承面临的三重困境:传承经费紧张、年轻传承人稀缺、舞蹈动作被外界误读。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队长曹芷菁承担起重点采访州级传承人田水香的任务。在村活动中心,州级传承人田水香详细讲解了摆手舞的十三个标准动作,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并现场进行了示范教学,团队成员跟着传承人学习以便更好的完成摆手舞动作数据库建立。向凌逸、张谦格、罗通等同学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认真做好笔记,提出自己的疑问,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摆手舞动作的精髓 。田水乡表示:“用AI技术传播摆手舞是个好办法。”期间,另一位传承人田义元即兴唱起土家族传统迎客歌“嚯嚯耶诶~”,展现了摆手舞“歌、舞、乐”一体的艺术特色。
实践团成员李凡炎、李茂林、曹芷菁、罗通、张谦格在和田水香传承人学习摆手舞
实践团对非遗传承人田水香老师的采访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村支书彭华强调:“提升双凤村知名度是关键,软件要操作简便、便于传播。”与会传承人一致认为,“智影摆手”AI系统为摆手舞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实践团与双凤村村支书及非遗文化传承人开展座谈会
基于实地调研收集的村委书记、传承人和游客建议,线上成员毕梓萌、李晴、黄瑶琴、熊胤龙和线下成员一同持续优化“智影摆手”系统,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新路径。该系统创新性地采用MediaPipe框架,通过33个关键骨骼点检测实现精准动作识别,严格遵循非遗保护规范,所有动作数据均采集自双凤村原生形态摆手舞。同时基于Unity 3D技术构建的数字模型,让土家族摆手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沉浸式、交互性的全新形态进入大众视野。
Unity 3D技术构建的数字模型
停留在摆手堂前的树荫下,古老的土家方言唱出婉转动听的歌曲,悠扬的旋律,承载着土家历史记忆。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老人沧桑的声线、舞者古朴的动作中,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共鸣——文化多元一体的共振。实践团用年轻的视角去记录、去传播、去参与,创新性地打造了一套融合AI动捕技术的交互装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搭建基于专属动作库的人工智能识别模型,实现对舞蹈动作及其文化内涵的精准交互检测与响应,继而让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文化认同的力量如长江般奔流不息。
“文化+科技”即“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践团达成科技与遗产价值的双向赋能,让文化遗产在人工智能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科技活力与创新,让文化认同根植于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心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向凌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