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传承革命精神与三线建设精神的双重密码,2025年7月9日至12日,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红色传承——石棉三线记忆寻踪实践团”奔赴雅安市石棉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双线寻踪”为路径,通过实地参观、集中宣讲、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探访三线建设的工业记忆,追寻红军长征的革命足迹。
▲图为团队在川矿记忆合影
川矿记忆里的奋斗史诗:触摸三线建设的滚烫初心。
实践团首站抵达石棉县“川矿记忆陈列馆”。馆内斑驳的采矿工具、简陋的生活用品、泛黄的工作证和奖状,无声讲述着那段“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峥嵘岁月。四川石棉矿作为新中国早期重要的矿物原料基地,其从无到有、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正是“三线精神”的生动注脚。馆内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展现了“川矿一天”,锄头、铁锹和“1248”坑等文物建筑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矿工们开天辟地、踔厉奋发的昂扬姿态。队员汪豪杰感慨道:“老一辈建设者的坚守让人动容,三线精神是当代青年应传承的宝贵财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陈列馆
为更鲜活地感知历史,实践团还深入矿区周边村落,与当地村民群众亲切交流。石“绵”大桥、石棉县命名由来等故事以及“住席棚子,啃干粮”这些朴素的言语,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队员胡玉霞说:“村民的讲述让历史鲜活,青年一代定用行动让三线故事代相传。”同时,实践团围绕“石棉矿历史和三线精神”的认知度、传承情况及当代价值等要素,精心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40余份。从中,绝大部分当地群众对石棉矿的发展历史有一定了解,认同“三线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并期望其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图为队员采访当地村民
大渡河畔的红色回响:赓续长征精神的时代火种。
7月11日,实践团走进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内破旧的草鞋、斑驳的枪炮、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信函原件,让队员们驻足良久。1935年5月25日,8位船工助“十七勇士”强渡天险,在枪林弹雨中为红军打开北上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在中国革命史上抒写了光辉的一页。纪念馆内详实的史料与震撼的场景再现,让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从十七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破浪前行的身影,读懂了信仰的力量。”队员伍晓敏在参观后感慨道。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纪念馆
致敬荣光,感受新时代精神传承。在安顺场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令人动容。其中,“红色船工”帅仕高之孙帅飞的故事格外鲜活:1935年,其祖父冒死护送红军首渡大渡河;如今,受红色家风浸润的帅飞退伍不褪色,用“老兵调解室”化解矛盾,冲锋在乡村振兴、抢险救灾一线,让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帅飞把爷爷的‘船桨’接了过来,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为乡亲们‘摆渡’解难,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队员赵卓恩在交流中深受触动。
▲图为团队在退役军人服务站交流学习
期间,实践团深入安顺村,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宣讲活动。队员们结合所学所感,向村民群众生动讲述红军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如何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传承好发扬好红军精神。同时,团队围绕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红军精神的认知与传承等主题,对村民进行了深入访谈;发放并收集了35余份调查问卷,更广泛地了解当地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图为团队在安顺村宣讲
赓续精神血脉,担当青年使命。从红军勇士的“渡河桨”到三线建设者的“开山镐”,从革命胜利的英雄篇到工业崛起的奋斗史;长征精神与三线精神不仅是过往的丰碑,更是指引前行的灯塔。作为新时代青年定要把宝贵精神融入血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以青春之力讲好红色故事、三线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挺膺担当”的誓言。(撰稿:陈友煜 图片:实践团队成员)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陈友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