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前的云门山石阶凝着露水,博物馆战地药箱的弹孔凝着历史血痕,范公亭"忧乐"碑刻沐于苍茫暮色——7月18日,青岛大学药学院"健康‘药’行"实践团踏上一场追寻红色医魂的精神长征。他们于绝峰之巅守望曙光,在革命文物前叩问初心,借千年文脉铸炼药魂,以山河为卷书写青年担当。
云门旭日映红迹,青春步履访初心
当朝阳跃出云海,万道金光映照在云门巨“寿”之上,青岛大学药学院“健康‘药’行”实践团的队员们踏着露珠登临青州云门山。山间石阶上,队员们轻声交流着查阅的史料——抗战时期,这座青翠的山林曾是八路军的地下药材库,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在此采集黄芩、丹参等草药支援前线。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寿”字摩崖,队员们不约而同静立。山风拂过,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采药人的脚步声。这些不起眼的野草,曾在烽火岁月中挽救过无数生命。晨露沾湿的叶片上,仿佛还映照着那个热血年代的印记。
站在云门之巅回望来路,朝阳染红了整座山脉。每个人心中都激荡着同样的信念: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山林,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的草药,正是新时代药学人最珍贵的精神源泉。云门山的草木依旧葱茏,而新时代药学人的使命,正如这朝阳般冉冉升起——让红色药香永续传承,以仁心仁术守护万家安康。
博物架前溯药脉 红星灼灼映初心
下午,队员们于千年文物与革命烽火的交响中,探寻医者仁心的历史脉络。在历史展厅,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以“海内外孤本”之姿静卧展柜。这份长达268厘米的殿试卷,2460个馆阁体小楷字迹工整如印刷,万历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依旧灼目。当队员得知此卷曾由赵氏后人缝入破袄闯关东、文革时险被焚毁的传奇经历,无不慨叹:“这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守护信念的教科书!”移步其他展柜,东汉“宜子孙”玉璧墨光流转,将健康传承的祈愿刻进和田玉髓。革命展厅则奔涌着赤色热浪,五四运动“废除廿一条”血书旗帜灼灼如新,见证青年救国之志;鸦片战争镇江战役纪念碑上65名阵亡青州兵姓名深凿石中,诉说保家卫国的壮烈。最动容者当属八路军鲁中军区司令员孙继先的马褡子——粗布表面药品运输的磨损沟痕,无声传递着“药品即生命”的战火箴言。
范公亭畔溯初心,药香脉脉承古今
暮色四合,范公亭的飞檐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庄重,队员们循着历史的痕迹走进这座千年庭院。南阳湖畔,一块斑驳的石碑静静矗立——上面记载着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青州百姓自发组织“支前药队”的往事。“后乐亭”的匾额在斜阳中格外醒目,站在“后乐亭”前眺望,南阳湖波光潋滟,如展开的医药典籍。“如何将传统药香转化为惠民成果”的声音,与当年“把最后一粒药送到前线”的誓言,在范公亭的飞檐下产生共鸣。
这亭台楼阁不仅是建筑,更是悬壶济世的精神图腾;那口古井沉淀的,恰是药学人永不过时的初心密码;这块历经千年的木质宣言,此刻正与新时代药学人的初心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暮色漫过三贤祠鸱吻,实践团身影渐融古城灯火。他们裁云门晨光为试纸,测读信仰纯度;以历史药方为镜鉴,校准济世坐标;取范公忧乐为溶媒,提纯为民初心。当药学青年的精神图谱与古州文脉同频共振,"健康中国"的星火必将在新时代燃成燎原之势!
撰文 | 任玥玥 王晨
图片 | 任玥玥 王晨
一审 | 杨浩
二审 | 仇启荣
三审 | 杨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玥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