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星火逐光实践团”息烽寻迹:在红色热土中厚植爱党情怀

发布时间:2025-07-21 15: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陆睿   阅读 8.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凌蕾、刘文文、王盼盼、龙伟)7月16日,贵州大学“星火逐光实践团”前往贵阳市息烽县,开展以“爱党报国教育”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息烽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唐修宪的全程引导下,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进板桥烈士墓、马鞍山红军司令部临时指挥所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渡口遗址、没量坑红军烈士殉难处、鹿窝红军烈士墓、九庄红军烈士陵园及张露萍等七烈士墓,通过实地考察、聆听讲解、缅怀祭扫等方式,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爱党报国教育。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上午,实践团的首站来到板桥烈士墓,这里安葬着多位在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墓区四周松柏环绕,墓碑在晨光中静静矗立。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实践服,在张月、陈添鸽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列队,面向烈士墓碑低头默哀。“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穿越时空传来。”实践团成员陈时涛在默哀结束后轻声说道,他的眼眶微微泛红,“默哀时的每一秒,都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牺牲’二字的千钧重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默哀

离开板桥烈士墓,实践团沿乌江而行,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渡口遗址。江边的纪念碑上,“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渡口遗址”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息烽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唐修宪站在碑前,向成员们详细讲述了这段“以少胜多、突破天险”的战史:“1935年,红军在此突破敌人封锁,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军事奇迹。当时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对岸还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战士硬是凭着简陋的渡江工具,在夜色掩护下成功南渡。”望着脚下湍急的乌江水,江水撞击礁石激起白色浪花,仿佛在重现当年的惊心动魄。

图为工作人员和实践团讲解

下午,在鹿窝红军烈士墓的石板路上,实践团成员带着抹布和笔记本,开始逐一记录烈士事迹。墓区里的墓碑有的字迹已有些模糊,成员们蹲下身,用湿巾轻轻擦拭碑上的尘土。“这位烈士牺牲时才23岁,和我们现在年纪差不多。”实践团成员刘文文一边记录一边轻声感慨,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既有烈士的姓名、牺牲时间,也有他们的战斗故事。

随后,实践团来到九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数十位红军烈士。在唐修宪的引导下,成员们沿着陵园步道缓缓前行,听他讲述红军在九庄的战斗历程。“当时红军在这里与敌人展开激战,很多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唐修宪指着一座集体墓碑说,“这些烈士大多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实践团成员们在纪念碑前驻足良久,有人悄悄整理了一下胸前的团徽,有人在笔记本上写下“铭记”二字。

图为九庄红军烈士陵园

当日实践的最后一站,是张露萍等七烈士墓。这座静谧的墓园坐落在山坡上,安葬着抗日战争时期在隐蔽战线牺牲的7名革命烈士。不同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这里的烈士们战斗在没有硝烟的隐蔽战线。唐修宪的声音低沉而庄重:“张露萍等七位烈士在敌人的监狱里遭受了各种酷刑,但他们始终坚守党的秘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有泄露任何信息。”听着他们在敌人酷刑下坚守秘密的故事,团员们列队鞠躬时的弯腰格外沉重,团员们也深切体会到了信仰不仅是冲锋的呐喊,更是暗夜中永不熄灭的微光。

图为实践团成员列队鞠躬

重走息烽红色热土,实践团成员们不仅记录了烈士事迹,更在实地考察中深化了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从战场上的无畏冲锋到隐蔽战线的默默坚守,从年轻烈士的青春奉献到红军战士的绝境突围,每一段故事都让成员们深受震撼。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息烽之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道路,需要当代青年用实际行动去守护;爱党报国的情怀不仅藏在历史的字里行间,更要体现在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之中。

撰文:凌蕾、刘文文、陈时涛、陆睿

图片:王婷庭、王盼盼、龙伟、杨熙浪

审核:张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