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转折曙光,赓续药者仁心 ——黔南医专学子红色研学赋能瓮安健康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21 15: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雷雪梅、张锦涛、丁秋香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雷雪梅、张锦涛、丁秋香)2025年7月7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韵黔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身着蓝色志愿服,手持红色旗帜,走进了贵州瓮安红军强渡乌江红渡河战斗遗址、江界河大桥等地,开展“寻访转折曙光,赓续药者仁心”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力求在历史遗址与时代变迁的对话中感悟革命精神,解码红色基因密码,赓续药者仁心,将长征精神融入专业知识,赋能健康乡村建设。

一.历史现场:在战斗遗迹中淬炼初心

在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战役纪念地现场,队员们认真学习了战役的历史背景和英勇事迹。‌在刻有“红军强渡乌江·红渡河战斗遗址”的石碑前,实践团驻足凝视,这座由贵州省人民政府1982年立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声诉说着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壮烈历程,这也是红军万里长征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1月3日红军击溃江防黔军,4日夺取江界河渡口,6日主力成功渡江,9日进占遵义,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关键基础。”碑文今犹在,长征精神永传承!在当时环境艰苦、医疗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不畏乌江天险、勇敢战斗的杨成武等革命先辈的事迹,更是扣动了每一位队员的心弦,作为新时代的医药学子,更是要以建设健康中国和健康乡村为己任,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相融合。

图为实践团在遗址中合影。 廖悦菲 供图

二.时空对话:天堑变通途的振兴启示

立于江界河大桥,实践团眺望峡谷间蜿蜒的乌江。这座1996年建成的现代化桥梁,与红军强渡遗址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当年木舟冲破封锁,今日长桥连通黔北”,队员们对比历史示意图与现实路网,读懂“从突破天险到跨越天堑”的深意。绿水青山间的交通网络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长征路”的内涵——从突破天险到跨越天堑,从革命胜利到乡村振兴,红色精神始终是前行的动力。

图文江界河大桥的遗址。 雷雪梅 供图

三、转折曙光:以红色精神续写乡兴篇章

在黔南州史志专家库成员陈天银老师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了“伟大转折前夜”——猴场会议遗址。陈老师详细的向实践团介绍了红军艰难渡过乌江及猴场会议相关英雄人物的光鲜事迹,成员们认真聆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乌江天险,红军不畏,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地渡过了乌江,取得了胜利。猴场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要会议,被誉为“伟大转折前夜”,为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红军用绳索渡人,作为药学学子你们要以药学知识‘渡’健康。”陈天银老师说道。

图为陈天银老师在瓮安渡江广场讲解猴场会议精神。 王国旭 供图

四、青春回响:让红色基因流淌在振兴路上

“站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才真正理解‘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意义。”实践团既是历史的“学习者”,又是精神的“传播者”。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积极利用医药学专业知识,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义诊服务和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基层一线续写红色篇章的使命担当。此次活动实践团将红色教育与专业实践结合,在“三下乡”活动中积极践行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长征精神,让青春力量在红色沃土中扎根生长。

图为实践团和陈天银老师合影。 毛艺霖 供图

实践团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永不断流的"精神长江"。红色教育照亮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每个人脚下的路。传承红色基因,对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能锤炼意志、坚定信念,更能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秋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