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基层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热带农林学院“苗绘篮图”实践突击队于7月14日至19日,赴肇庆市广宁县洲仔镇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系统调研。这是该校连续第四年组织农学类专业师生在洲仔镇开展科技助农实践活动。
“洲仔镇的农作物常受病虫害侵扰,但农民普遍缺乏防控知识,导致作物产量低、品质差。”突击队队长罗海胜介绍,“我们在往年病虫草害调研的基础上,扩大了调研作物的品种和范围,就是为了全方位掌握影响当地作物生长的病害、虫害、草害这三大生物灾害,进而编制一份完整的洲仔镇病虫草害彩色图谱防控手册,为农民防治‘三害’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深入田间,系统摸排
在指导老师刘文博士的带领下,突击队13名师生分为杂草组、病害组、昆虫虫害组三个专业小组,走进洲仔镇仓丰村、务水村、清桂村等多个村庄,对水稻、玉米、木薯、芋头、花生、茄子等十余种当地主要农作物展开调研。
盛夏烈日下,队员们奔走在田间地头,认真观察作物生长状态,仔细辨认“三害”类型并详细记录。其中,杂草组重点识别了稗草、马唐、丁香蓼等恶性杂草,同步采集主要草害样本;病害组逐一记录锈病、稻瘟病、霜霉病、白粉病、白叶枯病等典型病症的发病特征;虫害组则采集了稻飞虱、三化螟、玉米蚜等关键害虫样本。截至调研结束,团队累计采集“三害”样本100余份,还通过专业相机微距拍摄样本细节,建立起覆盖草害、病害、虫害的全面影像资料库,为后续防治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图为队员田间调研农作物“三害”
科技赋能,农业提质
此次调研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编制《洲仔镇农作物常见病虫草害彩色图谱手册》。手册将包含各类作物“三害”症状特写、害虫不同发育阶段对比图,以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定制的防治方案。
考虑到当地农户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情况,团队还计划用AI技术将图谱手册转化为防治视频,配以粤语讲解。通过“看图识害”、“听讲解学防治”的可视化方式,帮助农户实现精准防治,降低技术推广门槛。
此外,团队在洲仔镇南药种植基地开展了一项“绿色除草”试验:使用食品级原料制成的溶液进行除草。该溶液依托酸性和高盐渗透原理破坏杂草细胞结构,实验数据显示,喷洒后4小时内杂草便出现萎蔫发黄现象,初步除草效果显著。刘文博士表示,该溶液的食品安全性已得到验证,但除草功效的稳定性、长期使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等仍需进一步试验论证。若试验成功并推广,将为当地草害防治提供全新技术支持,实现绿色防控的技术突破。
▲图为喷洒除草溶液,效果显著
“苗”绘“篮”图突击队师生通过实地调研,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农民易懂的实用方法,有效破解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了高校智力资源与农村实际需求的双向赋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月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