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许国宇、刘莉莉、黄嘉维)一支话筒传播笋竹技术,一支注射器守护鸡群健康,一份问卷问出青年之声,一台摄像机定格侨乡文脉……今年暑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青春“乡”约簕竹,动科“牧”见未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云浮新兴县簕竹镇,以专业之力解产业之需,用青春足迹丈量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
技术课堂:从“冷板凳”到“抢话筒”
我院田存锋老师刚放出“竹笋种植提质增效”几个大字,台下就有笋农冒嘀咕:“专家又讲虚的!”“我家的笋够大够壮了!”田存锋老师见状二话不说,搬出“营养课+水肥管理”两大实招,直击如何让竹笋不仅个儿大,更要“口感脆甜、纤维细腻”的核心。课堂气氛迅速升温,老农们抢着话筒追问技巧,一场原本可能“冷场”的技术课,硬是变成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会。
鸡场实战:三天两夜炼就“免疫尖兵”
温氏集团簕竹现代化鸡场内,实践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成了“免疫卫士”。面对10万羽的接种量,这群年轻人迎难而上。大二学生谷幸格的经历堪称“蜕变”:第一天,被扑腾的鸡群“围攻”,白大褂沾满羽毛,手臂啄得通红,半天仅完成300羽;第二天,摸索出“左手握翅、右手接种”的巧劲,效率飙升到日接种1000羽;团队更在实践中探索“无痛接种法”,有效减轻肉鸡应激反应,最终硬是咬牙奋战三天两夜,圆满完成任务。白大褂成了他们的“迷彩服”,鸡场成了淬炼真本事的战场。
▲图为实践团学生在温氏鸡场注射疫苗场景。通讯员 黄彪 摄
叩门问计:青年声音催生“还巢”良策
“您返乡创业最怕啥?”带着这个问题,调研队员叩开了一扇扇青年家门,听到了掏心窝子的实话。竹笋产业创业者:“获得更多用地政策支持”;竹编坊小云:“老手艺年轻人不爱,缺设计新花样”;鸡场养殖户直言:“需要更多技术指导”……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正被整理成《簕竹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困境分析》,为镇政府定制引才、留才的“三链融合”政策提供扎实依据。
▲图为实践团和当地云翰勒竹鲜工作人员进行调研访谈。通讯员 易晓玥 摄
镜头聚焦“红侨竹”:抢救记忆,编织乡愁
为擦亮簕竹镇“红、侨、竹”三张文化名片,文旅宣传团队深入一线,用镜头寻踪问迹。他们记录海外侨胞归乡故事,拍下百年骑楼群;他们用镜头记录竹编非遗文化,传承竹艺;他们深入挖掘红色根脉,在杂草丛生的革命旧址,细心寻找历史痕迹。这不仅仅是一部宣传片,更是一次对簕竹镇独特文脉的深度梳理与珍贵记忆的抢救。镜头穿透历史烟云,从一根根翠竹、一砖一瓦的骑楼、一处隐秘的墙洞中,串联起华侨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怀、竹乡匠人的坚守与革命先辈的热血传奇。
▲图为实践团拍摄簕竹镇宣传视频。通讯员 谢梓灏 摄
多链赋能:高校智慧深扎乡土
这场青春实践背后,体现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簕竹镇扎实的“党建结对”校地合作。动科学院党总支部与簕竹镇机关党总支“牵手”,注入“红色引擎”。学院专家团队已常驻簕竹人才驿站,确保技术直通“田间地头”。未来将联动食品生物学院、商贸学院、园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等,围绕簕竹的“畜禽、笋竹、文旅、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打造覆盖“技术链+人才链+品牌链”的全方位赋能体系。
▲图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青春“乡”约簕竹,动科“牧”见未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合影。通讯员 陈佑 摄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学子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校园,用沾着羽毛的双手触摸产业。话筒、针管、问卷、摄像机,这些寻常物件,在簕竹的土地上化作青春画笔,正与高校的智慧一起,为这片土地描绘充满活力的振兴新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国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