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科技学院“非遗壮锦绘经纬”粤北织梦队暑期三下乡“百千万工程”实地调研之旅正式开启。为打造富美共融的乡村,团队前往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在当天开展参观该壮瑶风采区内的“锦绣壮服”壮瑶文化展览馆,围绕壮瑶服饰,壮锦织造工艺及纹样,丝绸之路发展等议题进行参观交流,共同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壮寨瑶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全程由当地非遗传承人,负责人冀麒宇先生讲解。
▲图为“非遗壮锦绘经纬”粤北织梦队与壮瑶文化展览馆合照。闾婕如 供图
壮彩流光,瑶色溢辉
步入馆内,冀麒宇先生就壮瑶服饰特色,民族生活习性,两族文化差异展开讲解。“少数民族服饰不单是衣裳,更是礼仪。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文化的根”。冀先生提到壮族服饰喜鹊衣时特意提及其色彩,“黑衣似鹊映娇娘,五彩壮锦步摇光”,壮族彩黑交织的喜鹊羽翼纹样,饱含着吉祥美满的美好期许与真切祝福。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服饰纹样风格由朴素向丰富转变,以橙、红、黑三色交织的服饰,展现出鲜明的锦绣之美。
▲图为当地非遗传承人正在讲解。闾婕如 供图
彩焕五色,光映千华
经实地调研,壮锦染造所用染料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食材与药材。这类染料因具备来源广泛、品类丰富的特点,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
述,此处的万户“捣衣”严格来说便指古时人们捣碎红花(一种染料)以提取其鲜艳的玫红色泽的生产场景。
▲图为负责人冀麒宇先生为粤北织梦队介绍瓶罐中存放的染色原料。闾婕如 供图
纹缀七彩,织灿华章
据负责人讲解介绍,壮锦中诸多纹样蕴含独特且美好的寓意:螃蟹举钳象征 “一举高中”,蜘蛛(旧称 “喜子”)高坠寓意 “喜从天降”,蕨菜则代表 “生生不息”。壮锦纹样丰富多样,每一种纹样都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壮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
▲图为织梦队成员参观纹样。闾婕如 供图
壮途铺锦,丝路流霞
参观临近结束时,冀先生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纽带,串联起丝、毛、棉、麻等织物的千年发展脉络。历经时代变迁,在丝线穿梭、经纬交织中,绚丽的壮锦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
▲图为负责人正在讲解。闾婕如 供图
从服饰的一针一线,到染料的天然匠心;从纹样的丰富寓意,到纺织历史的悠远绵长,壮锦的价值远不止于布帛本身。其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民族历史的密码,承载着岁月沉淀的记忆,更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生动展现了传统智慧与青年力量的有机结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赋能发展的重要载体。“非遗壮锦绘经纬”粤北织梦队成员将继续深入调研,用实际行动为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非遗文化在壮寨的土地上焕发新活力。(通讯员:郭佳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佳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