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指明方向。7月11日-17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园艺筑梦乡村振兴,文化赋能青春征程”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姚安县花卉产业转型,通过深度调研、劳动实践和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此次活动以姚安县花卉产业发展转型为契机,旨在发挥青年学子专业智慧,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乡村实践的“引擎”。
数字化交易平台激活产业脉搏
姚安县作为云南省花卉产业转型的标杆,近年来借助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的跨越发展。实践团抵达姚安后,首站便聚焦于花卉产业链前沿——姚安县花拍中心。该中心是西南地区领先的花卉数字化交易平台,在孙燕老师的引导下,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其依托大数据分析的高效运作机制。“这套系统日均处理数万枝鲜切花,减少了中间环节损耗,交易效率大大提升。”随着孙老师的讲解,实践团成员观察到,屏幕实时滚动着花卉交易数据,每一个数字的跳跃都清晰映射着市场瞬息万变的脉搏与产业蓬勃跃动的活力。
图为姚安县花拍中心数字化交易平台。王谊 供图
技术实践深化全产业链认知
随后几天,实践团走访了多家农业企业与种植基地,重点调研鲜切花繁育技术和现代设施农业应用。在花卉公司的育苗大棚里,团队成员在傅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参与育苗流程。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播入基质,调节温湿度控制系统,确保种子能在最优环境中萌发。播种结束后,他们又进入花卉包装车间,协助工人进行鲜切花包装。花卉生产与花艺专业的学生祁德仙在现场感叹道:“从育种到销售,现代化鲜切花产业链让我对专业应用有了全新认识。亲手操作育苗,比课堂讲解更直观。”在另一家蔬菜种植基地的现代化温室大棚中,实践团重点考察了应用于蔬菜种植的设施技术:自动化喷灌系统定时定量给水,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LED补光灯精准调控光照。技术工程师陈老师介绍道:“得益于这套设施的精准施肥灌溉技术,我们不仅能将蔬菜品质提升约20%,还能有效降低约10%的生产成本。”
图为团队成员在花卉公司鲜切花包装车间。罗发凤 供图
林下经济创新生态双赢模式
结束设施农业的深度调研后,实践团将目光投向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创新模式,前往姚安县官屯镇林下花卉产业示范基地。该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培育出多种适应林下环境的花卉新品种,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理念。团队成员穿梭于林荫下的花田,仔细观察花卉生长状况。基地负责人王晰老师详细介绍了“以花养林”的创新模式:“我们在保护原生生态的前提下,利用林地空间种植耐阴花卉,提升年效益提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充分结合园林园艺专业知识体系,针对基地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展开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具有实操价值的优化建议。
图为官屯镇林下花卉产业示范基地。王咨懿 供图
田间实践践行科技助农使命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团队奔赴仁和乡农作物种植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探索绿色循环农业模式。在广阔的农田中,成员们头顶烈日,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并帮助农户采摘玫瑰和采收玉米,体验田间劳作的艰辛。采摘间隙,他们采集了玫瑰和蔬菜种植区的土壤样本,计划返校后对这些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结果制定针对性土壤修复方案。团队成员马健涛在现场说明:“初步观察显示,部分土壤酸化问题突出,我们将通过试验推荐有机改良技术。”这一行动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实际痛点,更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科精神。种植户李庆丰说:“你们来了,我家的土地问题终于有希望了”。
图为团队成员在仁和乡农作物种植基地背玉米。李陈 供图
此次姚安之行,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青年学子扎根乡村、赋能产业的生动缩影。活动全程,团队共完成发放调研问卷30份,反馈技术建议书5份,并计划将土壤检测成果汇集成册,编制简易版《绿色农业科普宣传手册》,为后续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专业学习,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通讯员: 黄麟棚 赵宇帆 岩吨罕 祁德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