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的号召,延安大学“绿政新村,童心未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以“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为理念,奔赴陕西省延安市河庄坪镇进行调研及生态科普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延安市城郊乡村产业振兴现状与路径,同时开展对地方思政课程教育现状的调研。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共商部署会,擘画实践行动蓝图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在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会议室召开赴河庄坪产业联盟工作安排会。延安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邓健,陕西河庄坪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高瑜、运营经理高磊出席本次会议。会上,邓健老师着重阐述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价值,并勉励同学们要发挥专业所长,沉下心走进乡村基层,扎实做好服务与实践工作,始终将人身安全放在首位。高瑜为队员们全面介绍了河庄坪镇及产业联盟的整体情况,并针对实践队在联盟可开展的工作给出了具体建议,为后续调研工作搭建起清晰的行动框架。高磊则围绕新媒体视频拍摄技巧、宣传运营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入门培训,让队员们对宣传工作的核心要点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图为志愿服务团开展工作安排会议
初识河庄坪,触摸乡村发展脉搏
本次三下乡活动的第一站为延安市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联盟,联盟负责人系统介绍了产业发展背景及发展状况。通过参观种植大棚以及工作人员介绍,初步了解了当地产业发展脉络,看到了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鲜活样本。
图为当地村干部为志愿服务团讲解
图为齐齐花卉老板带领志愿服务团参观
对话新农人,感受乡村振兴活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调研走访过程中,社会实践队员们认识了多位神通广大的新农人,既有自学成才的返乡创业者,也有扎根乡土多年的“土专家”,他们是乡村发展的“人才密码”。通过对新农人的专访得知,他们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用创新思维与实干精神,与土地进行双向奔赴。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他们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重塑乡村发展形态,用自身力量推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图为新农人为志愿者讲解
图为志愿服务团参观西瓜大棚
唱响红谣曲,彰显乡村独特魅力
在走访过程中,应延安市河庄坪产业联盟要求,实践队员为当地民宿“兀里红谣”拍摄宣传视频,围绕民宿的田园特色,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其影响力。借助镜头使其“走出”河庄坪。既助力了民宿增收,也为当地乡村旅游注入流量活力。拍摄过程既是将专业技能转化为乡村服务的具体实践,也呼应了国家“鼓励高校学生投身千万工程”的政策精神。
图为志愿者进行视频拍摄
图为志愿者进行视频拍摄
此次河庄坪之行,是一次政策理论与基层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场青年使命与时代责任的精神共鸣。新时代大学生,是政策红利的见证者,更应成为政策落地的参与者。未来,团队将牢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铮铮誓言,把课堂所学与乡村所需紧密结合,以专业所长服务基层发展,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撰稿:马若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