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总结篇|青春在良美村书写多元答卷
【摘要】青春三下乡助乡村,电商法治校地共绘振兴图。
九天时光转瞬即逝,从法治服务到数字助农,从文化探源到生态守护,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良美海蜇 e 法突击队在湛江吴川良美村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这场青春实践,既是基层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大地的成长答卷。
图一:良美海蜇e法突击队在良美村开展实践活动
数字引擎:用电商活水激活乡村经济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农村电商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广州新华学院良美海蜇e法突击队电商组深入乡村,以专业助力当地海蜇产业发展。 针对当地海蜇因销售渠道有限面临的困境,电商组紧锣密鼓搭建电商平台,从注册到商品上架全程参与,耐心讲解操作流程,手把手教村民发布信息、处理订单,帮助村民掌握全新销售渠道。 为培育本土电商力量,他们组织青年培训,涵盖电商基础与直播技巧,结合海蜇特点定制话术,如用“爽脆可口,每一口都是大海馈赠”增强吸引力。直播带货环节中,队员与当地加工厂合作,热情介绍产品品质与烹饪方法,通过互动答疑消除观众顾虑,推动海蜇销量大幅提升。此次实践既拓宽销售路,更培育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图二:直播间互动画面,队员们开展直播带货
图三:中控努力带动直播间气氛
图四:队员正在进行直播卖货
法治微光:让法律服务走进田间地头
“以前办证总怕漏材料、跑冤枉路,现在你们上门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良美村村民陈叔握着法律组队员的手说道。九天里,法律组队员化身“法治服务员”,穿梭在村头巷尾,帮村民整理办证材料、普及证件办理流程、提出整改意见。
从核对信息时的逐字逐句,到解答问题时的耐心细致,队员们用专业态度架起法治便民的 “连心桥”。正如指导老师所说:“基层法治建设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把每一件小事办实,让村民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就是最有价值的实践。” 这场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石,唯有让法律服务下沉到 “最后一公里”,才能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屏障。
图五:法律组队员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场景
图六:队员在帮企业主填写信息
图七:队员们参观模范海蜇加工厂
图八:队员们与村民交流法律问题,耐心解答疑惑
校地同心:在问题调研中凝聚发展合力
“良美村的发展,既需要外部助力,更需要内生动力。” 在吴川市大山江街道办的座谈会上,团工委书记的话让队员们陷入深思。这场座谈不仅是一次问题调研,更是一场校地联动的 “头脑风暴”: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村庄存在的发展问题,指导老师则结合高校资源,为村庄发展提供思路建议。
“广州新华学院始终与基层同频共振,欢迎吴川的青年学子报考,未来回到家乡建设故土。” 指导老师的宣传话语,让座谈会多了一份薪火相传的温情。唯有校地同心,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活力。
图九:校地代表共商三下乡事宜
图十:指导老师在介绍广州新华学院
图十一:队员们学习吴川市“百千万工程”应知应会知识点
文化根脉:从历史深处汲取前行力量
飘色的巧、泥塑的真、木偶戏的活,都是吴川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在博物馆的参观中,队员们透过泛黄的史料、栩栩如生的展品,触摸着湛江吴川的发展脉络: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到近代商贸繁荣的港口城镇;从飘色表演的惊险奇绝,到泥塑艺术的质朴生动,再到木偶戏的婉转唱腔,每一项非遗都在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怀。
这场文化探源,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图十二:队员们参观历史文化展区,探寻地方发展脉络
碧海守护:用青春行动践行生态责任
“海边是良美村的‘脸面’,也是‘家园’,守护它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良美村海边,队员们手持垃圾袋,弯腰捡拾着塑料瓶、泡沫碎片等垃圾,用行动诠释着生态保护的意义。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队员们的身影与碧海蓝天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图十三:队员们在海边捡垃圾
图十四:队员们用垃圾袋装好捡拾到的垃圾
九天三下乡,队员们用法治服务筑牢基层根基,用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活力。这不仅是一次实践历练,更是青年与乡村的 “双向奔赴”—— 青年在服务中成长,乡村在助力中发展。正如总书记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良美村的九天,正是这份志气与底气的生动实践,而这份青春答卷,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书写。
文|岑远澄
图|郭笑妍
一审|姬湘宁
二审|陈晓莹
三审|温小婷
审核|李岚 史可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